“双十一”购物热潮刚刚结束,今年的天猫销售额显示:“双十一”期间天猫平台又创历史新高,24小时成交额达到2684亿元。每年的“双十一”也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高峰期,这其中选择超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近日,中国青年网围绕大学生超前消费话题,对106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9.77%的受访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进行超前消费。在超前消费的类型中,有85.98%的用于购物,其次是饮食和娱乐,分别占65.16%和30.30%。
调查数据显示,69.13%的受访学生每月超前消费额度控制在500元以下,16.85%的受访学生超过了1000元。超前消费后,84.85%的受访学生选择用下个月的生活费补上“钱窟窿”。调查中,有79.7%的受访学生认为,超前消费“容易养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念,造成浪费”。还有超过50%的受访学生认为超前消费容易“增加个人及家庭负担”“无法还款,产生信用危机”。
客观来说,提前消费并不是一件完全错误的行为,当提前购买行为很有必要,而消费者又有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偿还本息的时候,提前消费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
但是,不理性的提前消费就存在巨大的潜在危险了。选择不理性提前消费的学生群体大多是虚荣心作祟,进行过度消费、从众消费。有一些甚至寻找贷款平台进行提前消费,最终被高额利息所牵制。近些年来在不良平台贷款而被坑害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学生在购买超出自己现有经济能力范围内的商品前应该多思考该商品是否确有必要购买,以及生活会不会受此影响、自己是否有把握尽快还上这笔钱。通过这样不断地反问自己,可以一定程度上杜绝被购物欲冲昏头脑。
当然,家长和学校也有义务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指导,学校多开设相关的课程、家长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减少学生不理性提前消费的产生。(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