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用好高铁时代新机遇
内蒙古新闻网  19-11-17 18:0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积极迎合高铁时代的发展新战略,抢占高铁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既要谋划在先,更要注重细节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今年,内蒙古至北京高铁全线开通进入倒计时,我区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到时,从草原到首都,再也不用“枕着铁轨一路摇晃,从天黑到天亮”“,白天京城逛故宫,晚上青城涮火锅”将成为很多内蒙古人的周末休闲新时尚。

  截至2018年末,中国高铁里程达2.9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高铁的成网运行拉近了时空距离,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运转,带动了高铁沿线旅游等产业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铁经济对沿线城市群的波及与促动,加快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使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共振效应”,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

  高铁带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满怀憧憬和期待。在6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向海内外游客发出了邀请:高铁开通后,大家可以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地到内蒙古观光旅游。真诚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到内蒙古做客,骑着马儿游草原,听着牧歌赏风景,一年四季都能实现“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高铁是把“双刃剑”,带来了“大流量”,同时也是“快流量”。如果沿线城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增强自己的底蕴,思维观念、项目建设、配套服务跟不上,就容易出现“过道效应”,造成资源在轨道上空跑,并未给当地带来实际效益,甚至还会把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吸走,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以旅游业为例,高铁的开通,让从前的“千里之外”变成“一步之遥”,让“说走就走”“快旅慢游”成为现实。但高铁从家门口过,并不代表客人都愿意下车做客。准备充分就会宾客盈门,反之则会过而不入。只有立足全域全季旅游的大格局,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本要素,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由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与休闲度假转型拓展,才能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留得住”,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比如,湖南6个城市联合开展“体验梦幻高铁,免费畅游潇湘”为主题的促销活动;粤鄂湘三省每年都以“湖广游,一家亲”为主题,联手打造“广州—张家界—武汉—长江三峡”等一批黄金旅游通道;韶关、郴州、赣州积极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合力打造“红三角”旅游精品区,都使旅游业有了新发展。

  高铁效应带动的绝不仅仅是旅游产业,它将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实现区域间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快速流动,使资源配置结构、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我们要全面提升高铁沿线配套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沿线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发展,统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承接好产业项目转移,借力高铁促进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高铁呼啸而来,机遇稍纵即逝。积极迎合高铁时代的发展新战略,抢占高铁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既要谋划在先,更要注重细节。整合特色资源,突出区位优势,做好产业规划的匹配与承接,优化沿线产业和空间布局,我们就能抢抓用好高铁时代新机遇,赢得内蒙古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加速度”。(白江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