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链开启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赤峰市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攻坚行动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9-11-18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记者张绍军

  近年来,赤峰市坚持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为引领,多措并举,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工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废旧地膜回收处理示范县当季回收率达80%以上,探索出“企业+合作社主导,造粒+打捆能源化利用”的赤峰模式。

  赤峰市是农牧业大市,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100多万亩,秸秆常年产量约940多万吨,可收集量约795万吨。全市常年地膜覆盖面积400多万亩,地膜使用量2万多吨。在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处理方面,赤峰市着力积极探索和推广新模式。其中,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确立以饲料化、肥料化为主,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为辅的综合利用方向。在松山区、宁城县、敖汉旗、翁牛特旗等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旗县区,重点推广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养地、秸秆—饲料—肥料种养结合、秸秆—打捆(压块)—商品化销售、秸秆生物质发电等秸秆利用模式。在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等玉米、高粱种植面积较大的旗县区,围绕赤峰元易生物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笤帚苗加工企业,重点推广秸秆—沼气—肥料能源生态、秸秆编制加工等秸秆利用模式。在宁城县、松山区、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等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旗县区,重点推广秸秆—食用菌—肥料基质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赤峰地域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在废旧地膜回收处理方面,赤峰市聚焦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末端利用等环节,积极推广松山区“企业+合作社主导,造粒+打捆能源化利用”的农膜回收处理模式。由内蒙古龙泽节水灌溉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废旧地膜,对秸秆等杂质含量在30%以下的废旧地膜经过加工造粒,制成滴灌带等其他塑料产品。秸秆等杂质含量在30%至70%的废旧地膜进行打捆压块作能源化利用,实现地膜循环利用。积极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地膜使用量,从根本上减少地膜污染问题。

  不仅如此,赤峰市还采取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等措施,积极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工作。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赤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秸秆禁烧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主体责任,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提供保证。同时主动争取项目支持,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张贴标语、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宣传,极大调动农牧民群众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的积极性。

  作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的松山区,近年来,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通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避免环境污染,有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目前,该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通过项目示范引领,大力推广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模式、秸秆反应堆模式、秸秆饲料化模式、秸秆成型燃料化模式、秸秆收集储运模式、秸秆基料化模式等7种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该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5%以上,形成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初步实现秸秆产业生态、高效发展。

  前不久,自治区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攻坚行动现场观摩会在赤峰市召开,借会议的东风,赤峰市将全力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工作,为自治区打赢秸秆综合利用及农膜回收处理攻坚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