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九旬老兵郑永德的初心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4 08:1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92岁的退伍老兵郑永德经常安坐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家中的沙发上,虽已年过九旬,身体行动不便,语言表达能力基本丧失……但他上身依然挺拔,看上去精神矍铄,至今仍保留着一位军人的英姿和风范。

  采访在郑永德的二儿子郑东国、三儿子郑山、老伴儿冯书莲的讲述中进行。聆听中,眼前这位战功累累却甘愿“隐姓埋名”的老兵经历,开始一一浮现于眼前。郑永德,1927年出生于赤峰市敖汉旗马架子村,自幼父母双亡,以给地主家做长工为生,1945年参加苏联红军,1946年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野3纵队,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天津和海南岛战役。1958年,在海南岛驻军期间,因给部队运送物资时突遇山体滑坡而受伤,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后被评定为八级伤残军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解放战争结束之后,郑永德从一位军人转变为一名企业职工。1963年,郑永德从部队转业,来到伊金霍洛旗新街贸易公司任经理一职。1966年,在伊金霍洛旗粮食局任政治指导员,专门抓思想政治工作。1968年,调到伊金霍洛旗医药公司,1969年又被调到伊金霍洛旗原札萨克粮食局工作,直到1984年在老干局离休。

  退伍后的郑永德经常对儿子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回忆起父亲退伍后的状态,郑山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父亲退伍后格外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看淡虚名浮利,不争不抢,不攀比,“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贯穿他的一生。

  转业后,郑永德恪尽职守,大公无私,时刻保持和发扬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998年,适逢国企改革,郑永德的两个儿子、二儿媳妇相继下岗,两个家庭同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温饱都成了问题。两个儿子一筹莫展,垂头丧气地找到郑永德:“你功劳大,去政府找人给我们说说,调动一下工作或安置一下岗位,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然而,郑永德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还严厉地批评他们,要求他们自食其力,勤恳耕耘,不能存有任何私心杂念,不给政府找麻烦,永远做诚实、正直的人。

  离休后,郑永德的情怀不减,转变了角色,转变了岗位,却从没有转变过初心。他时时刻刻继承和发扬着一位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一刻不歇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他去给小学生讲革命故事,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报效祖国,从小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因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被选为社区队长。他每天清晨4点起床开始打扫公共厕所,不怕脏不怕累义务劳动10多年。他还经常发动群众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多次组织居民秧歌队到各地比赛演出。

  谈起父亲打扫厕所的经历,郑东国感慨良多:“我们经常说厕所又脏又臭,劝他不要再去打扫了,可是,他根本不听,父亲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年轻一代达不到的。”

  在郑山的微信朋友圈内,有几条信息格外醒目,都是关于老父亲郑永德的,有的是给郑永德过“八一”建军节的,有的是上级领导来慰问的。最近的一条发于2019年8月1日,是一段视频。视频中,郑永德满脸喜悦,他头戴军帽身着挂满奖章的军装,手持鲜花,端坐在轮椅上,身后鲜艳的党旗格外醒目。郑山说:“几年前,父亲还能走动,每逢‘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父亲都要换上军装到广场给国旗敬礼。2017年之后,父亲彻底走不动了,我们就给换上军装,把父亲推到广场上,让他给国旗敬礼,回来再给他庆祝一下,他非常高兴。”

  在郑永德简单朴素的家中,冯书莲替郑永德珍藏着两个方形盒子,一个盒子里放着保存完整、焕然一新的绿色军装,另一个盒子里放着几枚大大小小的奖章。只要有时间,郑永德就会拿出这些奖章摸一摸,有华北解放奖章、解放东北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奖章、中央人民军人代表奖章。抚今思昔,感慨万千,荣誉面前,他初心无悔,矢志不渝。

  冯书莲说,给国旗敬礼、交党费,是郑永德在行动不便、意识时断时续之后也念念不忘的大事,只要想起来就会催着我给他穿军装、交党费。

  郑永德简单朴素并闪耀着光辉的一生中,他所参加过的战争,他转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示出的高风亮节,他离休后任劳任怨为民服务的情怀,最后都无一偏离地交汇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用无私奉献履行使命,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下岗之后成为一名个体户的郑山一直在脚踏实地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他说: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永远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王红梅)


[责任编辑: 李慧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