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水权转让,农业工业都受益!”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5 10:5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畦田改造真是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水权转让,让农业、工业都受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原村支书田金富一见到记者就激动地说。

  田金富所说的“好事”,指的是盟市间河套灌域水权转让试点田间工程——畦田改造工程。“以前是土渠,垛两个袋子就当是闸口了。2016年畦田改造后,村里2200多亩耕地,全部换成了水泥闸口,改造完每亩地可省水50%,除了省水,现在还不用挖也不会塌,每年5月清理一下毛渠就可以了,省事得很。”

  旧地村属于河套灌区的沈乌灌域。2013年以来,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在沈乌灌域进行首批水权转让试点,在用水指标内,可以起到节约农业用水、转让支持工业用水的作用。

  “我们将农业上节约下来的水,以水权转换的方式,通过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交易平台售卖给其他用水企业,有25年的用水权。这些企业可以是盟市内的,也可以是其他盟市的。售水取得的经济效益再用于农田改造,可以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建设管理处处长郭平介绍说。目前,河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已由0.42提高到0.49,年节水5亿到7亿立方米。

  在磴口县沈乌灌域一干渠进水闸处,记者看到,该渠道进行了高标准硬化衬砌,输水能力和效率大幅提高。刘军来是沈乌灌域团结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这样做有4大好处:“一是省水。团结支渠长25千米,现在比以前行水少5天左右,1天省4个水(约35万立方米),5天可省20个水(约175万立方米);二是省钱。用水少了,水费自然也少了;三是省清淤。以前是土渠,3年至5年就要清淤一次,需要20万元。现在水流速度快,不落淤了,老百姓也不用分摊清淤费了;四是省时。行水快了,又全是自流灌溉,浇灌很方便,能节省不少时间。”

  根据监测评估,沈乌灌域87万亩农田实施水权转让后,节水能力达2.52亿立方米。节约的水量可为10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提供水资源支撑,拉动GDP增长约300多亿元。

  河套灌区在这里实施“河灌总局—沈乌灌域—管理所—管理段”的用水4级管理制度。“我们浇地的时候,要向管理段请示要水,管理段根据作物种植结构调配用水。而且农民现在更愿意节约用水,将省下的水卖出去,所得收益就可以把农田改造得更好,农民种田也就更加方便了。””田金富说。

  这一招使得各村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无序灌溉等浪费行为,村民多用多交少用少交,节水意识增强,当地引黄水量实现年年降低。

  如今,我区的工业企业可通过水权交易平台,购买农业节水省下的用水指标,保证工业发展;灌区将节水指标转让后可获取资金,继续提高完善渠道的防渗水平,形成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良性发展局面。截至目前,已经解决了自治区70多个工业项目用水,为沿黄灌区筹措了18亿元节水改造资金,实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向高效率高效益转变,黄河水“活”起来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刘长宇)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