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产业成为巴彦淖尔的一张“金色名片”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6 15:3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金色葵海。

  “双11”当天,巴彦淖尔市葵花加工龙头企业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原味瓜子线上销售火爆,1个半小时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当天实现销售额360万元,单品全网销售第一。公司副总经理冯树珍自豪地说:“三胖蛋原味瓜子市场占有量全国第一,今年前10个月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预计全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其中线上销量占到30%。”

  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引领葵花这一特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让河套葵花在广阔的市场绽放光彩,拉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户增收致富。

  葵花加工。

  五原县和胜乡和义村种植大户郝小八今年流转了400亩土地,将葵花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仅葵花一项就有50多万元的纯收入,加上家里养的200多只基础母羊,今年全家纯收入至少有60多万元。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与三胖蛋公司年初签订订单,按照公司提供的种子和技术要求种植,葵花获得大丰收,亩均产量500斤以上。现在市场上葵花价格最高4块,三胖蛋公司给我收购价达到每斤4.5元,还是订单稳妥。”葵花种植大户郝小八言语中透出欣喜。

  河套平原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最适合种植葵花的黄金地带之一,年种植面积400多万亩,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年产量80万吨以上,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葵花种植加工基地。

  这里生产的食用向日葵籽粒饱满、粒型大、色泽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量高于其他种植地区,全国向日葵炒货高端产品原料60%以上来自巴彦淖尔。

  籽粒饱满。

  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巴彦淖尔市大力发展葵花产业,提升品牌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托丰富的向日葵资源,巴彦淖尔市不断做大做强葵花产业,形成了集葵花种子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购销出口、品牌发展、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广阔的田野焕发出新的希望,葵花产业成为巴彦淖尔的一张“金色名片”。

 花海旅游。

  收获的季节,五原县天吉泰镇兴丰村村民孙虎种植的50亩食葵早早销售一空。孙虎说:“我用的SH363品种是三瑞公司生产种子,每亩葵花产商品葵花籽500斤,按现在的行情每斤4块多钱计算,每亩毛收入2000多块钱没一点问题,每亩纯收入达到1000多块钱。”

  插盘晾晒。

  据了解,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大型向日葵龙头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7%以上。该公司董事长、中国葵花产业联盟执行会长张永平介绍,为振兴民族种业,从2009年起他们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进行自主研发,已推出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SH363。与美国品种相比,SH363的抗病性、商品性较好,每斤可多卖一块钱,平均每亩可增收500元—800元。目前,巴彦淖尔市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集散地,也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国家级籽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全市建立交易市场55处,年交易量143万吨;培育建成葵花炒货加工企业120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三胖蛋、三瑞、胖农、蒙乔等龙头企业生产的系列优质炒货产品已经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培育形成鼎业、李牛牛、轩达等葵花籽仁类出口加工企业114家,年加工籽仁类产品能力达50万吨,优质葵花籽仁产品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欧美、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这段时间,内蒙古轩达公司籽仁生产车间机器隆隆运转,葵花籽仁的清香味儿扑鼻而来。成品库里,小叉车往来穿梭,分垛堆码货物;厂房外,搬运工正在将打包的籽仁装车,准备发往天津港,扬帆出海。

  “籽仁新品上市了,企业也进入了生产季,市场行情不错,海外客户的订单也多,企业都在满负荷生产。”下厂查验和进行日常监管的乌拉特海关关员周丽丽说。

  轩达公司主营葵花、南瓜和西瓜籽仁加工出口业务,年产能达2.5万吨,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北非和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销售经理梅婷介绍:“今年,我们又投资建设了一家子公司,占地3000多平方米,投入了2条生产线,现在已经有3家子公司了。我们依托产地优势,逐步上线各种口味和包装的籽仁产品,占领更多的深加工零食市场份额。”

  据乌拉特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巴彦淖尔市籽仁类产品出口贸易值达23亿余元,其中出口葵花籽仁20.1亿元,同比增长14.3%,占自治区出口葵花籽仁的98.2%;出口白瓜籽仁1.4亿元,占自治区出口白瓜籽仁的99.6%。出口籽仁类产品还包括食用果核、仁,坚果和黑瓜子、红瓜子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