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翁牛特旗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推动全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8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年内完成脱贫5217户10022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230户249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
突出责任落实汇集脱贫攻坚最强大合力
旗级领导率先垂范,科级干部精准到村,集中所有力量推进脱贫攻坚。通过责任不断压实,干部高度自觉,全旗上下始终保持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劲头。旗委书记带头,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到全旗16个苏木乡镇街道,开展了5个轮次的进村入户明查暗访,现场办公、现场培训指导,帮助乡村精准解决困难和问题。精心选派312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嘎查村一级,1到2人直接负责一个村,精准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派出的干部占全旗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70.4%。
创新组织协调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协同高效的落实体系。创新实行集中办公制度,将脱贫攻坚指挥部内设的18个专项推进组细化为23个专项办公室,每个办公室抽调1名熟悉扶贫业务的副科级干部和2—3名业务骨干,共入驻95人,入驻人员与原单位脱钩,实现办公地点、工作人员、数据调度、业务职能、问题整改“五个集中”,做到常态调度、实时跟进、及时解决。建立有效督促检查机制,成立4个由处级领导带队的脱贫攻坚督查组,深入各地区各嘎查村走村入户,不间断督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坚持正反激励并重,严格落实奖惩措施,树立脱贫攻坚奖优罚劣鲜明导向。2019年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干部61人,表彰奖励驻村干部50人,按月评选驻村标兵累计达131人,同步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追责问责力度,今年以来受理问题线索61件,立案13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9人,给予组织处理2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自2019年7月开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及各级督查检查问题进行整改,对16个苏木乡镇街道和嘎查村实施综合评价,对先进地区和嘎查村给予部分资金奖励,工作成效靠后的地区除在全旗脱贫攻坚会议上作检讨发言外,最后一名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突出政策落实不落一村一户一人
一是“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夯实。年初以来,翁旗以“十项清零达标”行动为主要载体,对标脱贫标准,逐项查缺补漏,筑牢脱贫工作基础。安全饮水方面,投资5200万元,实施人饮工程93处,维修养护工程277处,安装净水设备2.2万台。完成全旗1261个自然村的水质检测工作,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危房改造方面,投入资金6522.52万元,改造危房2072户、居住环境整治7508户,全旗所有常住人口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健康扶贫方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对个人缴费部分按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对全旗贫困患者住院兜底4787人次,兜底费用1290万元;享受送医配药服务10300人,报销药费494.42万元。教育扶贫方面,建立了控辍保学数据库,精准落实资助补助各项政策,对因残疾等特殊原因未能就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送教上门。全旗贫困家庭学生旗内就读1682人、旗外就读110人,无一人辍学。
二是产业扶贫支撑有力。今年,按照贫困程度区域不同,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安排4000—7000元,自主选择订单种植业、设施农业及以牛、羊、特色养殖为主的产业。围绕猪牛羊、薯菜糖六大主导产业及光伏发电、特色种养等特色产业发展,将扶贫资金注入品质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产业化项目,通过资产收益、奖励补助、公益岗位劳动、劳务用工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投资2400万元的圣泉万头肉牛集储中心项目、1000万元的润海商贸杂粮加工扶贫车间项目、1500万元的恒都牛排加工扶贫车间项目、4400万元的志盛智诚养鸭扶贫产业园项目、2900万元的杨家营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项目,年收益达874万元。加之“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产收益、蒙都公司合作养殖项目、2018年村级扶贫产业园项目、集中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全旗扶贫项目收益金达3241万元,可直接带动1579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收益金主要用于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旗226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为脱贫成果巩固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园区企业”模式,在玉龙工业园区北区建设安置小区,为户企对接、就近务工提供了便利。截至目前,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7291人(“十三五”期间,翁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7261人),是全区搬迁人数最多的旗县。同步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通过志盛鸭业产业带动、分布式光伏收益分红、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等措施,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弱劳动能力群众提供弹性就业岗位,在两个社区各设立1个劳务服务站,拓宽零工市场,使部分群众灵活就业,每人每天收入都在100元以上;对无劳动能力的进行政策兜底保障,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此外,专门成立2个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集中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四是各类行业扶贫同向发力。金融扶贫方面,全面实行5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执行基准利率、政府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带动了贫困户产业增收。截至目前,全旗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1945万元,覆盖4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扶贫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885个,带动2200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生态扶贫方面,通过公益林护林员、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合作造林等项目安置贫困户906人,年人均工资1万元,带动906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光伏扶贫方面,6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带动无劳动力贫困户2365户;15.5兆瓦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带动易地搬迁贫困户1973户;16.7兆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带动贫困户3335户,项目受益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持续20年。兜底保障方面,两项制度衔接率达到60.7%,做到了应保尽保。交通方面,投资1190万元,实施1560公里通组路整修工程,保证了群众出行畅通。
突出工作落实真正下足“绣花”功夫
开展多轮次全覆盖入户走访。紧紧围绕“十项清零达标”,在前期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上,从8月初开始,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针对识别退出是否精准、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否存在短板、边缘户一般户是否满意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全面排查。目前,各地全覆盖入户至少进行了3次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彻底摸清了底数、找准了问题,能够立行立改的马上解决,无法当场解决的让干部做到心中有数,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同步宣传政策,提高了满意度。
扎实做好常态化动态调整。从第二季度开始实行建档立卡常态化动态管理,对全旗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的农牧户和返贫户,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并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及时纠正漏评、错评、错退问题。在动态调整过程中,针对临时返乡户定期监测,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针对“一院两户”“一宅两户”情况,综合考虑识别时间节点、子女临时照顾老人、近亲属突发变故等情况,逐户进行分析研判,做到了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并做好相关佐证。
进一步细化分类扶持措施。2019年,对全旗需要政策扶持的15799户33366人,逐户进行核查分析,分层分类落实扶持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5302户贫困户落实“菜单式”到户产业等项目,年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对弱劳动能力的3624户贫困户,通过生态护林员、护草员、就业局公益性岗位、村级公益岗位进行扶持,年工资收入4000至6000元;对无劳动能力的4033户贫困户,采取低保、光伏收益分红等方式予以综合兜底保障,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对284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根据劳动力情况落实城区就业、光伏、志盛养鸭等后续产业扶持和低保等措施。
全力推进各类问题整改。截至目前,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的29个具体问题,旗级共安排131项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整改。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标查找出45项问题,旗级整改方案中落实了116项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整改。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标查找出3个方面9项问题,制定了20项具体措施,均已全部完成整改。通过各项问题的切实整改,推进全旗脱贫攻坚工作水平整体有效提升。
加大“志智双扶”力度。围绕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新风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技术引领,定制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收音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台,共发放15799台,向贫困户宣传脱贫典型事迹和讲述扶贫政策,提高贫困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同时,聘请农牧专家进村培训农牧实用技术,累计培训1.14万人次。积极推广“爱心超市”模式,全旗已建成运行爱心超市229个(其中嘎查村建成223个,社区6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