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是一支于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苏尼特大草原上的红色文化工作队。经过60多年时代变迁,乌兰牧骑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已经从9名队员的“红色嫩芽”,茁壮成长为近80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扎根基层沃土,传递党的关怀,服务人民群众,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而作为内蒙古志愿服务工作的杰出代表,乌兰牧骑正是深刻地契合了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对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总结的经验,强调这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不过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他勉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乌兰牧骑精神与“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度契合,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一面光辉旗帜。
第一,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党话、跟党走。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深入到基层,宣传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高度契合,具有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独特印记和鲜明品格。
第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优化政府治理体系。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农村牧区,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基本宗旨,深入基层,不仅为群众送演出,还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农牧生产。真正做到了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乌兰牧骑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主动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第三,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切实帮助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这就要求深化拓展新时代志愿服务,到人民中间去,深入基层展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乌兰牧骑精神的引领下,重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是增进社会分配公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相得益彰,都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
第五,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推进政府购买志愿服务制度化,不仅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第六,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在于社会协同和公共参与。乌兰牧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由各级宣传部门牵头,整合各行业部门志愿服务资源,深入基层开展综合志愿服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乌兰牧骑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红色文艺轻骑兵”到“草原综合志愿服务轻骑兵”,乌兰牧骑无疑是一个既充满历史厚重感,又饱含时代气息的鲜活的志愿服务案例。乌兰牧骑精神既是内蒙古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道路的有力实践。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要不断丰富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拓展具有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广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乌兰牧骑精神成为激发社会正能量,凝聚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张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