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加快推动产业扶贫加快发展 为脱贫攻坚增添强大动力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8 13:19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实现农牧民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和巩固提高的重要抓手,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产业扶贫上打出了“组合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强化引领,产业扶贫新格局初步形成。为了全面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乌拉特中旗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乌拉特中旗“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乌拉特中旗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乌中旗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工作方案》等规划引领文件,根据全旗农牧业产业发展实际,推出了肉羊产业、肉牛产业、设施农业、旱地有机食品产业、光伏产业、生态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等七大产业。同时,制定了《乌拉特中旗扶贫后续产业巩固提升(产业扶贫十大链条)工作方案》,并成立了18个专项推进组对产业扶贫进行后续巩固提升。截止目前,全旗共纳入产业精准扶贫925户1850人,提高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夯实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产业基础。

  二是立足实际,着力培育一批富民产业。立足旗域实际,提出构建“十大扶贫产业链条”,以传统养殖业为基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产业推进行动。2016-2018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6亿元,在全旗44个有贫困人口嘎查村,实施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96个,帮扶贫困人口5220人次,扶植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涉农涉牧专业合作社10个,培育扶贫产业园21个。2019年以来,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6.88万元,为64户贫困户实施到户帮扶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20万元,扶持石哈河设施农业、黑猪养殖等15个扶贫产业园和温更、新忽热易地扶贫后续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3-5个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强的示范产业园区。

  三是授人以渔,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针对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有资源,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贫困户,依托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程,采取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大新型职业农牧民、家庭农牧场主和种养殖大户及贫困产业户培训力度,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扶持措施、落实产业扶持项目、推进产业工程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9年内,重点培育4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牧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农牧业龙头企业10家;培训民族手工艺制作人100人、新型职业农牧民400人。加强农村牧区产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三农”技术队伍培育和巩固提升,组织572户1115人进行产业培训,吸引返乡创业人员、本土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到贫困嘎查村创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是生态优先,发展扶贫产业新路径。坚持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并重,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移民搬迁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项目实施中,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公益性岗位安置、生态保护补偿等方式享受生态建设和保护红利。2016-2018年累计投入1800万元实施退耕还林6万亩,惠及贫困户187户,户均增收7700多元;选聘生态护林员68名,带动149人脱贫。2019年以来通过“四定四员”(定岗、定人、定责、定薪,环卫员、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方式安置了162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进一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同时以“旅游+扶贫”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农耕采摘等旅游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品开发、销售、服务,2019年以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就业25人,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6万元。

  五是龙头带动,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中享受红利。2016-2018年,我旗共利用财政扶贫资金3179万元,与旗域内4家龙头企业、涉农涉牧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惠及581户1131名贫困人口。着力推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产业帮扶,目前,涉农龙头企业12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00家、家庭生态牧场户262个、种养殖大户211个与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实施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产业帮扶项目,带动了58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