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花一样的好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8 14:28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巧手脱贫、技能兴家”通辽市蒙古族刺绣技艺比赛侧记

  11月16日,由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辽市妇女联合会主办,通辽市科尔沁服饰研究所承办的“巧手脱贫、技能兴家”全市蒙古族刺绣技艺比赛在通辽市工业职业学校博林雅酒店举办。比赛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科尔沁民族传统刺绣技艺,展示时代风采,促进居家灵活就业增收。在各旗县妇联的积极动员下,全市共有98名刺绣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

  蒙古族刺绣的蒙古语叫“哈塔嘎玛拉”,在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刺绣为科尔沁刺绣。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刺绣习俗具有传统蒙古族刺绣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签、绷、缭、缀、盘、雕、刺、贴、博等10多种技法,是农牧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科尔沁刺绣以绚丽多彩和风格别具成为了和湘绣、苏绣、粤秀齐名的刺绣艺术之一,闻名遐迩。

  下午两点,身着艳丽的蒙古族服饰,精心打扮的参赛选手们各就各位、摩拳擦掌,准备好大展身手。针、线、剪子、顶针、绷框都准备就绪,选手们要在5个小时之内使用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手工刺绣的方法在已画好的图样上进行刺绣。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交出完整又有品质的作品呢?时间的紧迫对追求精致完美的科尔沁刺绣艺人来说是个大考验。参赛选手中有不少年迈的老人,眼力、体力大不如年轻人,连续几个小时的紧张作业对她们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进行配色,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样的一部分开始刺绣。有的选手先绣花、有的先绣叶子、有的先绣边,针线一穿一引,不一会儿一朵鲜艳的牡丹、一片栩栩如生的叶子就盛开在淡紫色的绣布上。

  “刺绣要想好看啊,这个边儿一定要绣好。”来自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的琪琪格对刺绣有自己的理解。

  “现在家里的牛羊是儿媳在管,我跟老伴儿在鲁北陪孙子读书,没啥事干,就想着做点东西,补贴家用。我之前主要做靴子,一年能做三双,一双卖3000多,一年也能卖10000块钱呢,现在也缝烟袋,做蒙古袍,只要我能动,就不想这么早靠着孩子们。”琪琪格说。

  记者与现场选手交谈之后发现,这些勤劳的妇女们不仅用双手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她们心中更怀着对蒙古族刺绣文化的深挚热爱与使命感。老人带新人,手把手传承这门手艺也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这次左中有7个选手参加了比赛,有老手艺人,也有新学刺绣不久的。现在我们的妇女朋友们认识到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能把这个手艺变成经济来源,不论对文化传承还是对脱贫攻坚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来自架玛吐镇前新艾勒嘎查的包金花选手,她做刺绣的时间很久,做的蒙古袍通过网络卖出去,能挣不少钱。她还经常免费教附近村屯的妇女朋友学蒙古族刺绣,带动了好多年轻人接触蒙古族刺绣呢。”科左中旗妇联发展部部长阿荣说。

  冬日下午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四点多天就暗下来了,有备而来的艺人们纷纷掏出了手电、台灯。突然,坐在门边的两个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位大爷拿出台灯给门边的大娘,大娘头也不抬,手中的针线在飞快的舞动,她的速度非常快,下针几乎是不假思索。

  大娘叫张福云,今年70岁,家住科尔沁区114社区,从事蒙古族刺绣已经56年,视刺绣为命,除了刺绣没有别的爱好,绣坏了眼睛,绣破了手仍然坚持。今年6月,她在内蒙古最美绣娘评选大赛中,获得了“内蒙古最美绣娘”荣誉称号。

  “身上长了蛇斑疮,热了就难受的不行,门口漏风舒服点,冷一点没事儿,时间紧了点,但我能按时绣完,我就想拿第一名,虽然70了,但我就想证明我还能绣好。”张福云对自己信心满满。56年的刺绣经历,让她有了一种使命感,她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蒙古族刺绣,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平时除了教小区里的妇女朋友们刺绣,她还在通辽市群众艺术馆和科尔沁区妇联举办的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上担任主讲老师,为20名蒙古族刺绣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张大娘的爱人告诉记者,张大娘好几个徒弟也参加了这次比赛。

  现场竞技正在紧张的进行,另一边,评委们正在给选手带来的个人刺绣成品打分,因为最终比赛成绩由作品评审和现场竞技两个部分来决定。一件件色彩艳丽、做工精湛的蒙古族刺绣服饰、靴子、包包、工艺品等被整齐地摆放在地上,这些充满选手心血的作品,不论技艺成熟与否,都得到了评委们鼓励与赞赏。

  晚上7点15分,现场竞技全部结束,评委们加班加点完成了成绩核算工作。17日上午,比赛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来自科尔沁区的张福云和来自扎鲁特旗的斯琴格日乐获得一等奖,奖金5000元。高娃、包哈日义很、梅英、阿拉坦花获得二等奖,奖金2000元,还有6名选手获得三等奖1000元,10名选手获得优秀奖,奖金500元。

  “这次比赛选手们作品完成的不错,涌现了一批非常厉害的刺绣艺人,让我非常高兴。现在从事蒙古族刺绣的手艺人一般都是5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意接触这个,更不愿做个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希望能通过比赛和好的奖励机制带动更多的人来接触、学习蒙古族刺绣吧。”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通辽市科尔沁服饰研究所所长、本次大赛评委田斯琴告诉记者。

  一团团彩线、一根根绣针、一双双巧夺天工的手,不仅让蒙古族刺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更为我们的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绣”出了新出路……

  文图/记者王利平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