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仰望星空,不能忘记也不可能离开脚下的大地。新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上了好日子,永远告别了一穷二白、缺吃少穿的旧时代。人民在温饱有了保障之后,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要过上精神和物质都能够满足的美好生活,正是在这个时候文艺的作用凸显出来。我们的美好生活能否做到可持续,取决于“科技兴国”和“文艺兴国”是否能够协调得好,取决于艺术是否能够圆融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中来。乌兰牧骑从不脱离民间土壤,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长途跋涉在戈壁草原上,不仅给农牧民送去群舞、独唱、长调、呼麦、器乐演奏,还帮助他们剪羊毛、打畜草、打井、修电器。乌兰牧骑队员们把国家的关怀带给基层,也把自己融入广袤草原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乌兰牧骑精神归根结底来自农牧民,来自农牧民的生活,来自农牧民对家乡、对父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乌兰牧骑精神就是这样从草原大地生长出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强调文艺要和新的群众相结合,要体现时代精神,要求作家不局限于书斋和想象,要走向鲜活的草根生活,了解民众的生活、愿望、语言和习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乌兰牧骑长期践行这样的“草根精神”,从农牧民的生活汲取能量,把能量转化为服务农牧民的激情,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坚持为基层服务,贴近生活的创作和演出,不仅得到农牧民欢迎,也以鲜活的方式传承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让遗产变资源、让资源有生命。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文化自信来自脚下的大地,美好梦想源于壮丽的星空。乌兰牧骑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服务,增加了广大农牧民的文化自信,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文化自信表现在不经意间,表现在民心相通的那一刻。自信来自认同,认同本土文化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把本土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自信就有了根脉,就有了基底。文化自信也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乌兰牧骑的创作和表演发自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中生有,而是捕捉和呈现基层社会的点点滴滴,发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用农牧民熟悉的语言和方言表演,再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歌颂共产党,把草原和北京连在一起,乐观向上,憧憬未来。
新时代,万象更新,沧海桑田,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不变,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少数民族的事情,也是多数民族的事情,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要互相认同、彼此欣赏,把这种交互性认同上升到中华民族认同。乌兰牧骑把多民族文艺要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中,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突出贡献。乌兰牧骑以文艺表演和帮助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与农牧民凝聚在一起,借助文艺之力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