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赵宇刘阿芳爱丽思杨凝
由二连浩特出发向东行进,一路经过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阿巴嘎旗,再经锡林浩特市、正镶白旗、太仆寺旗,终至正蓝旗和多伦县,这条看似由西向东的旗县市串连,对于锡林郭勒近20年的治沙历程来说可谓一条经典线路——5.2万平方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横贯东西,占据着锡林郭勒四分之一的面积。
不难看出,这一条线路走下来,另一个不能回避的主题便是脱贫攻坚。在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地绵延10个旗县,其中8个是贫困旗县,如此,既要增绿也要增收,锡林郭勒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处处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草木持续扩展,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户户人家进入小康……近20年来,草原干部群众在生态向好、百姓富足的融合发展中开出了“锡林郭勒药方”,展现了“锡林郭勒智慧”。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绿意让贫困褪色,发展更有后劲
看着一棵棵亲手种下的树木、一片片黄悠悠的沙窝子披上绿装,马云平感到:自己和家人这么多年来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62岁的马云平是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人,曾几何时,新民村饱受沙尘侵扰,全村周围沙漠化极其严重,农田被黄沙吞噬,牛羊在风沙中迷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了经济发展,贫困也如影随形,马云平回忆:“那时候真是穷怕了,恨不得一粒米掰两半煮,贫困的帽子压在我们新民村人的头上……”
21世纪之初,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锡林郭勒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多伦县政府鼓励村民承包五荒土地,退伍回乡的马云平大胆站出来承包了新民村3700亩沙地。就这样,一个一个挖树坑,一棵一棵种树苗,十年又十年,他和妻子终让3700亩沙地披上绿衣。2017年,马云平被评为全国治沙模范,他说:“故土难离,风沙侵害了我土生土长的地方,防沙治沙这个事我一定会做到底。”
如今,在马云平的绿色家园里农、林、牧多种经营初具规模。他又琢磨着在林间种植经济作物,既能增收,又能固沙。现在,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纷纷加大投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发展经济,远离贫困……绿意披在了沙丘上,也根植在了老百姓的心里,绿色发展的信念在钱袋子鼓起来后更加坚定。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锡林郭勒更加凸显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视生态屏障的作用为锡林郭勒草原最大的功能,紧紧围绕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以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2大沙地治理、4个水系保护治理、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以6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借助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撑,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点工程,而几乎每一项工程都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手抓种树,一手抓增收”让生态建设和百姓增富达到双赢。
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近20年来,在锡林郭勒大地上,一大批像马云平一样的防沙治沙英雄脱颖而出,一棵棵青松、黄柳在老百姓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一片片由政府出资、群众管种管活的经济林收效正胜……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通过“绿色”脱掉贫困的帽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记者手记
伸手触绿意,脚下难觅沙。历时一个多月的穿越浑善达克沙地之旅竟像是看了一场绿色与发展并驾齐驱的电影。采访中,林间偶遇一位捡松塔的老人,他说:“那时满眼黄沙,种啥啥不收,穷怕了,更怕孩子们也受穷……如今你看看这茂密的林子,孩子们守着这绿色银行,你说我们还怕啥?啥也不怕了!”
草方格锁住了沙,牛羊进了棚圈,草木染绿了沙地,家家户户进入小康,村落嘎查脱贫致富……每人每物、一景一村落,都在为我们讲述锡林郭勒人20年治沙与治穷共赢的初心,都在一遍遍刻写草原干部群众既要生态向好又要脱贫致富的决心。
停车驻足,骋目流眄,浑善达克生机无限,满眼绿色中,正与贫困挥手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