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沃野竞芳菲——阿荣旗农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综述
内蒙古新闻网  19-11-30 19:2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阿荣旗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综合改革、乡村产业发展等“三农”工作,深入研判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推进阿荣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到统筹兼顾,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阿荣旗紧紧围绕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农牧业产地环境净化、农牧业科技支撑、农牧业品牌提升、农牧业综合执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旗县创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追溯管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业创新性、突破性工作十大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主推标准56项,其中种植业18项、畜牧业38项。目前,全旗共建立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1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52.4万亩,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32.3%。其中,大豆12个、玉米4个、水稻5个、高粱5个、马铃薯2个、甜菜3个,每个基地派出1名技术骨干蹲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关键技术攻关,为构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夯实了基础。

  阿荣旗农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草”战略,通过耕地轮作试点,“米改豆”“粮改饲”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让广袤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阿荣旗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10.1万亩,连续实施三年,项目地块耕作层厚度达30cm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以地力培肥、耕层构建、结构优化、养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7年,阿荣旗落实耕地轮作整建制推进试点30万亩,2018年增加到140万亩,全部由80家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并组建引进大型农机合作社55个,配套凯斯、维美德等大型动力机械和雷肯、格兰等先进农机具570多台套。通过项目带动,今年全旗共流转土地270万亩,占确权耕地面积的63%,其中规模经营151万亩,整乡镇流转4个,整村推进14个,轮作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全程机械化。

  阿荣旗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多,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0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7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5万台,配套农具10.2万台套,机具配套比达到1:2.7。全旗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295万亩、462万亩、288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作业率达到85.3%。全旗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16家,新组建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5个,全旗农业机械现代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阿荣旗从主题教育一开始就改起来,把“改”字贯穿全过程。对“开门纳谏”、调研检视中查摆出来的问题,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对专项整治,逐一明确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起了定期汇报、定期调度、定期推进、定期发布、定期督查机制,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面上整改和专项整治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效。在“开门纳谏”中了解到由于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部分农户反映某农机补贴经销商售后服务不到位,补贴车辆有问题,售后不及时的问题。阿荣旗立行立改,立即安排人员逐个经销站点督查指导,要求企业必须保障售后服务,完成车辆维修管理。

  阿荣旗按照“稳羊增牛”发展战略,以种带养、以养促种,形成了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2018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80万头只,有养殖示范户120个、养殖大户1220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357家,规模化养殖比例64%,今年创建标准化示范牧场7个,旗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及牲畜改良体系不断完善,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保障了全旗畜牧业健康发展。

  阿荣旗大力实施粮改饲项目,鼓励种植户“减玉米、增青贮”,结合扶贫农牧场饲料基地建设,实现种养结合。积极争取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落地,实现了全旗农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今年完成年产2万吨的有机肥厂和3个扶贫农牧场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8%。

  阿荣旗是国家农业产业化(肉产业)示范基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呼伦贝尔肉业集团,该集团年屠宰肉牛8.6万头,生产产品2.2万吨,实现年产值8亿元,“中荣”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在主题教育中,阿荣旗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真学真信真懂,做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树立问题导向,做到求真务实。坚持把检视问题贯穿始终,以解决问题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整改落实穿始终,坚持即查即改,做到全面整改。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内生动力。为推动全旗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阿荣旗围绕四大体系,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智慧农业感知体系。充分应用云计算、无线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全旗建立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全旗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目前,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160个。二是现代科技支撑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聘请国家产业技术研发团队,进行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进肉业、大豆、玉米、高粱、马铃薯、甜菜、中草药七大产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目前,与农业部大豆首席科学家建立了大豆实验站、与内蒙古农大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训基地、与内蒙农科院建立了院地共建土壤管理与生态修复观测试验基地。三是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依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踪。目前,旗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获得了省级“双认证”,检测能力达到3大类39项。四是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依托音河乡富吉村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民讲习所、田间学校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培训载体,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今年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20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累计培训农民8.6万人次。

  围绕四大支撑体系,抓基地,引企业,以链条化、融合化的思维,推动七大板块产业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一是肉产业。加快肉业基地建设和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水平,2018年建设扶贫农牧场5个,建立肉产业发展带动扶贫长效机制,把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脱贫。积极推进肉类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玉米产业。推进80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集成创新先进技术,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建设玉米核心示范基地17个、面积20万亩。引进玉米加工企业,开发有机甜玉米、糯玉米加工、燃料乙醇、混合饲料、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三是大豆产业。加快高油、高蛋白、绿色食品、专用大豆种植基地建设,努力把阿荣旗建设成为自治区最大的绿色优质专用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区,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大豆订单生产及调味品生产。四是高粱产业。2018年全旗高粱种植面积50万亩,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采用优质专用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垄高台栽培和全程机械化作业,总产可达22.5万吨,拟引进高端白酒制造企业,开发优质酒类生产项目,利用副产品酒糟开发养殖饲料加工项目。五是甜菜产业。积极谋划甜菜产业发展,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甜菜的积极性。目前,全旗落实订单甜菜面积5.6万亩,2019年达到20万亩。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主产业制糖,下游产品开发酵母、饲料、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六是马铃薯产业。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20年种薯生产基地达10万亩以上,建设商品薯基地100万亩。目前,已与凌志股份签约,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加工及配套服务项目。七是中草药产业。阿荣旗作为全国4个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之一,全旗黄芩、桔梗、防风等中草药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4800万斤,总产值5亿元。拟引进中草药加工企业,开发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草药饮片厂及深加工项目。

  目前,阿荣旗围绕智慧农业感知体系、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新型农民培育体系这四大支撑体系,构建了肉、玉米、大豆、高粱、甜菜、马铃薯、中草药七大产业板块,建立农企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个“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阿荣旗作为农业大旗,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资金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全力推动七大板块实现产业化经营,助推岭东强旗、绿色崛起。

  只要始终守初心、担使命,那就无坚不摧。阿荣旗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为全旗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王楠)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