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是什么?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谋幸福、谋复兴、谋进步;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阿荣旗民政人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
豆荚的籽粒正在鼓胀,玉米棒子挺起了饱满的胸膛,一季庄稼经历风雨,迎来了丰收前掩藏不住的欢畅。
六合镇长安村村民侯福采了新鲜的榛蘑刚回来,阿荣旗民政局驻长安村引领队队长丁大伟和几位驻村干部蹲在院子里,一边帮侯福老两口择蘑菇根部的泥草,一边拉着家常,清晨的阳光洒在这个农家院落,暖意融融,蘑菇的清香飘散在空气中,人间烟火味浓浓。
搬进新房谢亲人
侯福66岁了,跟老伴儿刚搬进新房不到十天。老人家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18亩耕地流转出去了,党的政策好,老两口靠低保、养老金和农业补贴,也能吃饱穿暖。只是这些年来,老两口一直住着D级危房,窗子没有玻璃,钉着呼呼哒哒的塑料布,每年等到过年才舍得换一次新。下大雨时雨水能顺着墙缝涌进屋里;下大雪时石头墙四面透风,裹着被子都冻得慌。老伴儿说,她从不敢在雨夜入眠,她怕睡着了,房倒屋塌,他们老两口再也没机会醒过来了。
阿荣旗民政局引领队入住长安村后,走访入户,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他们多次动员侯福翻建新房,侯福总觉得这么大岁数了,再盖个新房子,多多少少也得拉点儿饥荒,犯不上,将就着住呗。可是人命关天,驻村干部们时刻牵挂着群众的安危,这个雨季,只要下雨,他们就上门帮助侯福老两口临时搬出来住。几次三番地折腾,三番五次地劝说,侯福终于同意拆了旧房建新房。
阿荣旗民政局驻长安村引领队队长丁大伟和包户干部王岩多次登门,跟侯福老两口商量盖多大面积的房子划算,最后决定建45平方米,够住,省钱,按照政策要求还能享受30平方米的补贴25232元,自己只花15平方米的建房钱。
搬新家那天,侯福和老伴儿高兴得泪花闪烁,想也想不到啊,老了老了,还住上了新房了。采访那天,侯福的老伴儿一再说:“民政局的干部们可好了,要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来家劝说,一遍遍帮忙算账,看看到底自个儿花多少钱能盖上房子,俺们哪能住上这新房子啊,要不是把俺们当亲人,谁愿意管这闲事儿,这回下多大雨我都能睡着觉了!”
一条毛毯赢民心
走近村民贾宪生家,远远就看到院墙内外开满了牵牛花,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篱笆墙上紫莹莹的牵牛花逶迤而去,从大门口到房门前,开得热烈奔放,意犹未尽。此花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朝颜。紫色是浪漫之色,足见女主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有着浪漫情怀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脱贫了,日子有了起色,谁还有心思种花呢。
贾宪生是2015年识别的贫困户,老伴儿听力三级残疾,老两口都60岁以上,享受政府兜底补贴,虽然2016年年底脱贫了,但难保长期稳定脱贫。今年,包户干部刘彪上门帮贾宪生分析,看看能干点儿啥。六合镇出台的“一亩园”补贴政策挺暖心,发展庭院经济最合适,能享受1000元补贴。再按照“菜单式”扶贫政策养两口猪,鸡鸭鹅样样养点儿,能照顾过来就行,再种点儿玉米,可订单回收。另外还可入股扶贫农牧场项目,每年可分红利600至1000元,4年后还能分得一头牛。
老两口把刘彪当亲人,觉着他分析得对,刘彪咋说他们就咋办。贾宪生67岁了,可是依然不闲着,在流动餐饮大棚打工,农忙时节也在本村打短工,铲地除草、春种秋收,有啥活儿干啥活儿。他说还没老到不能动,不能坐在家里等靠要。
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当年贾宪生娶媳妇儿时条件不好,媳妇儿就想买一条毛毯,但是怎么掂对也省不出一条毛毯钱。这事一搁置,几十年就过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彪跟贾婶闲聊时了解到这一段过往,第二天刚好回城,就给贾婶买了一条毛毯回来。贾婶轻抚柔软的毛毯,目光在那一丛丛淡紫色的花朵上流连,瞬间热泪盈眶,哽咽难言。多少年的心愿啊,是引领队的干部帮她圆了梦。
一条毛毯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贾叔贾婶再不把刘彪当外人。刘彪也真把自己当成了贾家的人,他知道贾叔“抠门儿”,挣点儿钱都在自己腰里揣着,不让贾婶把钱,每次有补贴下来,他都亲手把钱交给贾婶,贾叔在一旁干瞪眼,无话可说。而那条毛毯,贾婶至今都没舍得盖,一直珍藏在柜子里,闲来无事就拿出来看看,爱不释手。
局长帮扶心贴心
村民王海涛36岁了,看上去魁梧帅气,谁知上苍捉弄,在外打工时,因药物中毒而患上了末梢神经炎,双脚疼痛,片刻不停,不得不回乡养病,与老母亲一起借住在哥哥家里。
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不甘心就这样贫困下去,他想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要治病,也要生活。旗民政局局长李海贵与王海涛家结成了帮扶对子,他多次上门了解情况,按照政策将王海涛家整户纳入低保,母子二人有了最低生活保障。
开春,李海贵帮助王海涛谋划,在“菜单式”扶贫上花心思,琢磨来琢磨去,还是种玉米划算,糯玉米可订单回收,不必为销路发愁。此外,王海涛娘俩还养了一群小笨鸡,也可增加收入。
王海涛的病一直让李海贵放心不下,他跟北京某医院专家取得联系,让海涛在电话中向北京的医学专家详细介绍病情,在专家的指导下用药,接受治疗。
那是春末夏初之际,李海贵留宿在王家,跟王海涛住在一铺炕上。乡村的夜晚格外静谧,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窗下的蛐蛐间或鸣叫两声,让夜显得更加安静。李海贵像个大哥哥一样跟海涛唠着心里话,他问海涛有没有考虑过成家的问题。那晚,海涛也把这个局长当哥哥一样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说三十好几的人了,能不想成个家么。可是目前自己身体条件这个样子,就算有姑娘愿意嫁过来也不能娶,咱得对人家姑娘负责,不能让人家嫁过来跟着受苦受罪。海涛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李海贵,他在心里为这个善良要强的小伙子点赞,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他脱贫致富,并且尽量让他减轻病痛,向健康靠近。
印象深刻的是王海涛家的窗台上,一盆多肉植物蓬勃生长,像极了倔强生存、不肯服输的他。
工作第一家在后
说起与贫困户之间的深厚感情,保国村引领工作队队长、旗民政局副局长高冬梅首先想到的是杨顺。这个杨顺是保国村五组的,因交通不便,被划为异地搬迁户。起初他不赞成异地搬迁,怨气大,高冬梅多次登门做思想工作,杨顺家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给他临时救助1000元,有时还带点常用药品,一来二去,杨顺明白了驻村干部们都是为他好,干部们撇家舍业的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么。高冬梅还耐心细致地跟他讲,按照他家的三口人计算,搬迁后能享受6万元补助呢,生活压力也不那么大了。杨顺终于想通了,签了搬迁协议,把旧房扒了,顺利搬迁至三组,也拿到了相应的补助。一日,杨顺推着自行车来到引领队驻地,看门锁着呢,就把一袋子青菜放到门口走了。那里面岂止是茄子豆角和苞米啊,那是驻村干部与贫困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
保国村545户,其中贫困户102户,旗民政局驻村干部分别与54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象。作为引领队队长,高冬梅付出的要比其他人还多,每一户贫困家庭她都不止去过三五次,家家情况都烂熟于心。户主的名字、家中几口人、耕地多少、哪年识别为贫困户的、都有那些收入来源、是否脱贫……这些问题高冬梅对答如流。
整个夏天,高冬梅跟所有驻村女干部一样,忘了自己穿长裙、戴拉菲帽的样子了,一天到晚休闲装、运动衣、平底鞋,远远望去,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没什么两样。从入户走访摸底,到建档立卡填表,工作似乎永远干不完。工作再忙、再累都能坚持,最让高冬梅内疚的是女儿大一这个暑假她连一天都没休,每个不眠之夜,她在乡下望星空,女儿独守城里空落落的家。
暑假,女儿每天叫外卖,想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饭菜都成了奢望。有一晚,女儿吃了些榴莲,却不知是哪种食物与榴莲起了过敏反应,第二天清晨醒来,手脚发麻,这感觉慢慢延伸至全身,连嘴都麻了。高冬梅接到女儿电话时,还以为女儿不好好说话是在跟她撒娇呢,当明白女儿是因为过敏症状严重表述不清时,瞬间崩溃了。她赶紧联系孩子的父亲送女儿去医院。当父亲以最快速度赶来按响门铃时,女儿半跪在地上,几乎是爬着过去,勉强打开了房门。父亲背起女儿飞奔下楼,去往医院抢救。
幸好还来得及,幸好未酿成大祸,否则,高冬梅不敢往下想了。过后,女儿对妈妈说:“我当时以为我肯定会死的,临死之前,我想跟你说说话。”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刻,高冬梅真想放声大哭,可是忍了忍,她还是把哭声转换成了奔流的热泪……
重回六合格外亲
保国村驻村干部王静与别人不同,她就是在六合镇长大的,回到家乡开展扶贫工作,让家乡父老早日脱贫,她也格外用心。
68岁的毕文革老人因脑梗致使左边身子不好使,老伴儿脑梗、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骨刺,常年被病痛折磨。老两口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包户干部王静就像他们的女儿一样,每天有事没事都过来看看,有能帮得上的活儿就帮着干。毕家一户多残、基本无劳动能力,引领队给予临时救助两次,一次1000元。原来只有一个低保,按照政策整户纳入低保。作为异地搬迁户,他们也享受到了异地搬迁补贴每人2万元共计4万元。同时还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毕大娘一年住院三次治疗,90%报销,身体条件明显好转。毕大爷还担任护林员,为家里增加点收入,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可舒心了。
离巷口不远的一个小院子整洁干净,虚掩的木质大门散发怀旧的味道,一丛大丽花开得分外妖娆,让人心生喜悦。今年80岁的王才迎了出来,老人家身子骨还硬朗,看面容也就七十岁左右。老伴儿因视力一级残疾,常年卧床。进门发现雪白的墙壁是刚粉刷过的,原先的破塑料棚也重新换了扣板。王大娘笑呵呵地说:“别看我这眼神儿不好,王静来了我听声就知道。多亏了这些驻村干部们帮忙,我们老两口才能享受危房改造项目,没花一分钱就把旧房翻新了。现如今,住院都不用拿现钱儿了,叫什么,先诊疗,后付费,哈哈哈,赶上好政策了,高兴!”
王静说,王大爷家的房子翻修后,有一处漏雨,工作队与镇政府取得联系,让施工方第一时间重新处理,直到滴水不漏为止。王大爷说,房子漏雨这事解决后,他们什么意见也没有了,就剩下高兴了。
走出这个窄小的院子时,我忍不住随手拍下了一朵盛开的红色大丽花。已经走出大门了,王大爷快步追了出来对我说:“那朵粉色的也好看。”我迟疑了一下,立即回转身,拍下了那朵饱满的粉色大丽花。正午的阳光洒落,为这个农家小院披上了金辉,我说:“大爷,我给您老照张像吧!”王大爷立即把头上的草帽摘了下来,说戴着草帽照相可不行,帽檐儿遮脸……
发挥优势扶真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旗民政局负责牵头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负责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全旗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确保各乡镇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高于当年国家扶贫标准,督促指导各乡镇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将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切实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实现共享。特别是加强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衔接,该局将享受低保人员名单提供给旗扶贫办,制定了《阿荣旗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人员明细表》《阿荣旗农村低保人员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细表》,由旗扶贫办发放给乡镇扶贫办及各村进行统计上报,努力做到底数清。
在驻村工作中,旗民政局的干部们认真开展了“菜单式”扶贫工作,逐户走访,宣传政策,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菜单式”扶贫产业。两村现有130户贫困户参与“菜单式”扶贫,其中,养基础母牛67头,架子牛14头,养羊1146只,养猪216头,养鸡5453只,养鹅620只,种植甜糯玉米127.5亩,种植中草药23亩。同时,开展了三轮入户跟踪监测产业扶贫项目开展情况。
该局协助两村38名患病贫困户办理医疗费用报销事宜,报销比例达到90%;同时,入户发放健康扶贫回补资金。整理核对各户扶贫档案、“453”台账、贫困户手册等内业资料信息,做到与乡镇扶贫办相符。组织贫困户到就近卫生院进行了健康体检。驻村干部们积极动员各贫困户参加“扶贫农场”项目,目前两村共有128户贫困户参加,占贫困户总数的80.5%。通过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协助乡镇聘用46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现均已签订巡护合同,确保了每户每年增收10000元左右。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有效避免了两村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同时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工作,为两村村民及全体贫困户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阿荣旗民政局常驻六合镇两支队伍共15名干部,其中长安村5人,保国村10人。他们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血肉之躯,也想每天能够回到城里的家冲个澡,跟爱人和孩子共度温馨夏夜。可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们以大局为重,放下“小家”,心存“大家”,那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点滴小事,折射着这支过硬队伍的优秀品质。愿长安街里无贫困,保国巷中早脱贫。(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