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呼伦贝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当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路向南铺展,越过大兴安岭这道分界线,一座生态宜居小城就在峰回路转处神话般地出现在眼前,她的名字,叫阿荣旗。
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和生态文化相映成辉,培育了阿荣人热情好客、勤劳友善、开放包容的优良品格。于凤英就是一位富有爱心、勇于担当的本土女企业家。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于凤英做出了表率。
于凤英家在农村,曾经是一支拥有500多个农民工的建筑队的“工头儿”,如今,她已成为阿荣旗第一路桥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阿荣旗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她的创业故事,她追梦、筑梦和圆梦的历程,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励志传奇。
阿荣旗霍尔奇镇那克塔村是于凤英的家乡,当年职专毕业后,她选择了回乡务农。婚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夫妻俩一年四季都靠给别人打短工生活。
心中有梦想的于凤英不想一辈子都这么一潭死水般无波无澜地生活。凤英胆大心细,什么事都敢尝个鲜,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她舍得时间认真学习研究。开商店,养大鹅,种饲草,搞运输,几年的时间,于凤英把自己家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由于她的大胆实践和勤于经营,带动了周围的一批人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可在凤英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细心的凤英发现,一些村民土地不多,加上一家一户土地分散耕种投入大,农业收成如何得看天,旱涝不保收,个别人土地被种粮大户流转过去,出现了一些闲散的劳动力。而当时在农村盖房又存在雇不着施工队、质量难保证、建房成本高等问题。凤英想,如果能组建一支建筑队,不仅可以提高村民收入,还方便群众盖房,岂不是两全其美。
说干就干。凤英召集了本村与邻村的能工巧匠和懂瓦工活儿的力工,组建了凤英建筑队,当年建筑20栋民房。2007年10月,凤英夫妇俩领着21个农民工打算参建奥运工程,去北京鸟巢铺地砖。尽管由于技术要求太高他们很难达到标准而撤回来了,可这次赴京不仅使大家开阔了眼界,而且建筑技术与本领都有了质的飞跃。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凤英建筑队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自己的建筑队。
凤英带着她的建筑队修桥铺路,盖房建楼,由最初的21人扩大到几千人。2013年,于凤英出任董事长的阿荣旗第一路桥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凤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018年5月,阿荣旗女企业家协会成立,于凤英被推举担任阿荣旗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凤英是个大气博爱胸怀千秋的女人,这并不影响她的细致入微与涓涓深情。几年来,她自己出资修路,帮助近百名妇女实现脱贫致富,捐助物资达百万元。还在阿荣旗复兴镇、霍尔奇镇组建了多个老年秧歌文艺队,丰富了农村妇女姐妹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当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动人画卷在田园铺展,凤英都会莫名地感动。建好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她的梦想。而能亲手为实现这个梦想添砖加瓦,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凤英明白,要想真正脱贫,不是给钱给物就能解决问题,要让贫困群众自己挣钱才能脱贫致富。索尔奇村民梁凯家境贫困,负债累累,她把有瓦工基础的他吸纳到建筑队,如今早已脱贫并建起了砖瓦房;霍尔奇镇姚雪的龙翔塑窗厂是新建的,没有客户,没有销路,凤英的工程就用她的塑窗,让这个小厂起死回生,不断发展壮大;新发乡圣水村的曲可亮人品好,就是生活条件差,凤英借给他几十万元让他买了钩机,在她的建筑队运料。
凤英这辈子就是书没读够,所以,只要听说谁家孩子上不起学的,她必会伸出援手。
霍尔奇镇平顶山村高家姐妹因父亲车祸丧生、母亲改嫁只能靠爷爷做豆腐的微薄收入勉强供她们念到初中毕业。可爷爷实在没有能力让孙女继续高中的学业了,姐妹俩面临着辍学回乡务农。凤英听说后,上门相见,把俩孩子搂到怀里说:“孩子,别担心,钱的问题我来解决,你俩只管好好读书,读到哪儿,姑姑就供你们到哪儿,姑姑不用你们报答,只要你们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
从此后,凤英除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外,又多了两个女儿。她每年赞助她们姐俩5000块钱,每年春节跟她女儿一样有新衣服穿,每个学期开学前都提前备好她们的生活用品。如今高红玲、高红芳这姐妹俩已经大学毕业了,姐姐参加工作并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她们姐妹俩深深记得,是凤英姑姑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改写了她们的人生!
新发乡东光村的石林从海拉尔二中考入成都财经大学,凤英资助一万元;霍尔奇镇顺利村张家的孪生姐妹同时考入大学,凤英资助两万元。她跟孩子们承诺,只要他们好好读书,她将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都是她的无疆大爱。
凤英曾获评阿荣旗首届道德模范,她把政府奖励给她的奖金当场转捐给了一位家庭贫困的孝老爱亲模范。夏天无偿修建村里被雨水冲毁的路基路段,冬天用自己家的铲车一次次推开被雪封堵的路段,义务担当起索尔奇村的垃圾清运和保洁工作……
阿荣旗霍尔奇镇于屯村代淑荣在劳作时曾被机器伤到,左手致残。可她没有一蹶不振,丝毫没有耽误操持家务。75亩耕地由丈夫董玉臣耕种,她在家养点鸡鸭鹅赚点零花钱。这个因灾致贫的家庭借助阿荣旗的“菜单式”扶贫政策,养牛养猪,养鸡养鹅,这还不算,代淑荣在于凤英的开导下,把小菜园自产的没上农药化肥的茄子、豆角、辣椒摘下来,由凤英负责联系卖到城里的饭店,又增加了一笔收入。于凤英说,淑荣妹妹家已经脱贫了,但是还要把日子往更好的方向过,决不能再返贫。
2018年,国家出台了耕地轮作项目的优惠政策,于凤英抓住机会,流转土地6.2万亩,从春种到秋收全程实现机械化。结合阿荣旗脱贫攻坚工作,农忙季节临时雇用当地村民,贫困户优先。于凤英流转土地的那七个村的贫困户都让她时刻挂怀,前不久一次性就为急病患者和特困群众扶持数万元。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走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于凤英重拾少年梦,向黑土地发起攻势,在她流转的耕地上粮豆轮作、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亲手种上了绿色农业之梦,那黄澄澄的大豆、红彤彤的高粱,都是标准化生产的农作物。
于凤英带领阿荣旗女企业家协会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还始终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关怀残疾人,不定期下乡慰问、救助重症贫困户,为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她们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种植的木耳,再通过女企业家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以“订单”的方式收购贫困户自家小菜园的绿色蔬菜,定点销售给酒店饭店,这支“娘子军”已成为阿荣旗脱贫攻坚路上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
于凤英曾先后当选为阿荣旗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人大代表,连续两届出席自治区妇代会。她还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区“三八”红旗手、呼伦贝尔市十大杰出女性等等,这一项项难以企及的闪光荣誉凤英当之无愧。而这些荣誉编织起的美丽花环,她从不戴在头上炫耀。在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9周年之际,她带领的阿荣旗女企业家协会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成为呼伦贝尔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托举建筑之梦,发展绿色农业,追梦的路上永不停歇。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于凤英一腔真情,义无反顾。她坚信,每一次奔跑,都远胜过原地踏步。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有能力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于凤英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与她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