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故事|村里有支“小小乌兰牧骑”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2 09:38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演出前拍张照片

  付玉森在进行武术指导

  孩子们正在演出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添密湾村,有一支小小的演出团队,每到周六日,小演员们会乘坐校车到周边的农村进行演出,他们最小的年仅8岁,最大的也才13岁。这些来自东昇学校的学生们,别看年龄小,却是十里八乡人人夸的“好演员”,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小乌兰牧骑”……

  流动的舞台

  9月8日19时20分,伴随着音乐响起,东昇学校“与爱同行”慰问演出舞台搭了起来。演出即将开始,老师们正在调试着音响。10多名小演员们在台后忙碌着。“老师,我的嘴不够红,帮我再化一化!”“老师,我的武功服腰带有点松,能再系紧一点吗?”在后台,小演员们一声声稚嫩的叫喊声,让校长王佳莹忙得不亦乐乎,补妆、提醒台词、整理道具……虽然演出还没正式开始,小演员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后台跳着、舞着,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19时30分,校长王佳莹带领着孩子们,在自编自演的歌伴舞中拉开了当晚慰问演出的序幕。激情的音乐加上欢快的舞蹈,吸引着不少添密湾村村民向剧场中心聚拢。

  围观的乡亲们越来越多,孩子们的表演热情也更加高涨。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舞蹈、小品、串烧、朗诵等一系列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孩子们在台上演的卖力,台下村民们看得入神。村民们有的抱着孩子站着,有的倚着旁边的健身器材,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搬来小板凳坐着看,精彩的才艺不时赢得台下阵阵“啧啧”声。

  在添密湾村的剧场旁,这台由东昇学校1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慰问演出展示了该学校的风采,这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小乌兰牧骑”的演出团队成立近两个月,场场火爆,到目前为止演出15场次,成为一个“流动的舞台”。

  十里八乡的“小明星”

  这支由10多个孩子组成的“小小乌兰牧骑”,每到一个村子演出,总能带给大家无限的欢乐。嘹亮的歌声、幽默的小品、欢快的舞蹈,让劳累一天的村民们忘记了疲倦,陶醉在这透着浓浓乡土气息的节目中。这个“流动的舞台”,让茶余饭后的村民有了休闲的好方式。

  谁都没有想到,这乡土气息浓郁的节目会这么受欢迎。从7月初开始,小演员们利用暑期不畏炎热酷暑开始早晚排练。小品《问路》让人回味无穷,8岁的白洁扮演88岁的老奶奶,剧情完全根据生活而创作,跨越难度较大,但是人物心理刻画却非常到位,将老奶奶的心理和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白洁手握拐杖,弯腰驼背的姿势加上萌动的表情,一出场就让人捧腹大笑。“瞅瞅,这个孩子演的老太太还真像。你再看,走路时的八字脚,像极了过去的小脚老太太。”现场观众刘栓友说,前几天去其他村的时候就听说过,有个学校里的小学生扮演的老太太神态逼真,今天看了果不其然。

  除了小品外,《中国功夫》中小演员们表演的军体拳也深受欢迎。孩子们动作干净利落,表现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威武气势。军体拳老师付玉森为孩子精彩的表演,竖起了大拇指。付玉森是一名退伍老兵,现任内蒙古电大职工学院副院长。工作之余,喜好书法和太极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东昇学校的孩子们结了缘,并将书法和军体拳带入孩子们的世界,从此,孩子们天真、淳朴也感动了他,开启了他的志愿者之路。付玉森告诉记者,每次慰问演出,《中国功夫》都是掌声最热烈的,孩子们的精气神,感染着父老相亲。

  自7月初开始慰问演出,孩子们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很快传遍十里八乡,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小明星”,走到哪都深受欢迎,有的村民还主动要求小演员们去他们村进行演出,期盼着流动的舞台。

  来添密湾村走亲戚的王玥告诉记者,在村里头一次看孩子们的表演,这些小演员都是来自本乡本土的农村孩子,他们演出既精彩又感人,还非常接地气。孩子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把阳光照进更多贫困、留守和单亲孩子们的心中,让更多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校长王佳莹说,到目前为止,孩子们的慰问演出已经送到太平庄、新恼包、古力半、程家营等15个村。小演员们辛勤的汗水和加倍的付出,换来了乡亲们赞誉和好评。

  灵感源于现实生活

  “我们演出的所有节目,全部来自学校1~6年级孩子们的原创。别看他们年龄小,创作的小品、舞蹈等节目都特别接地气,每次到周边农村去演出,村民们都特别喜欢这些娃娃们,夸他们节目演得好,内容编排好。我们创作的这些节目,多数以新农村生活为题材。每次编排创作的节目,总能让当地老乡们赞不绝口。只有这样,我们送欢乐到农村的服务初衷才能得以体现。”9月8日,东昇学校校长王佳莹说起这支“小小乌兰牧骑”的创建和成长过程,掩饰不住的激动和自豪。

  今年7月份,看着学生参加完小升初考试之后,彻底放松下来无所事事的样子,王佳莹有些担心。“这么下去,开学时孩子们的心哪能收回来?”为了让孩子们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王佳莹开始琢磨起来。考虑到不少孩子平时爱唱爱跳,加上她也喜欢律动操,于是她编排一些简单的律动操,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跳。“没想到,孩子们很喜欢,回家后还会主动练习,甚至有的孩子会在律动操中糅合舞蹈元素,改编后跳起来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王佳莹说,从最初的只是简单的唱歌、跳舞,发展到后来的小品、书法作品展示、中国功夫等节目的加入,看着孩子们崭露出的各种才艺和创作能力,让她信心倍增。于是,学校决定成立一个小小的演出团,给孩子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最早的演出仅在学校内部。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周边农村的留守老人送去欢乐,慢慢地,演出半径扩大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之外的村子。

  “每次演出结束,老乡们总会抱着小演员们左看右看不舍的放下,还带来煮玉米、西红柿让大家吃。正是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给孩子们和老师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才会有了《问路》《念诗之王+鸭梨大》等极具农村特色的原创作品。”王佳莹说。

  让爱的种子落地生根

  东昇学校是巴彦镇唯一的民办小学,其办学价值在于解决了当地贫困生的上学问题。来这里读书的学生,一半是贫困生,另一半也不富裕,大多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2017年,企业家范国志和爱人杨惠芳放弃城里的安逸生活,“上山下乡”投资200多万元办起了这座民办学校。150多个小学生和幼儿在这里启智,除了添密湾的学生,还有白塔、旗下营、榆林镇、卓资县和凉城县的学生。

  两年多,范国志、杨惠芳夫妇默默奉献,对孩子们无私的关爱和付出,令人肃然起敬。孩子们没有学习用品和校服,他们自掏腰包给买上;孩子们鞋子穿烂了,杨惠芳脱下自己的运动鞋给孩子;孩子们的衣服太单薄,杨惠芳脱下自己的棉衣给孩子穿上。孩子们裤子、袜子破了,杨惠芳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缝补。这些年,他们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不计其数。

  杨惠芳说:“多年的努力付出和辛苦没有白费,孩子们非常争气,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自理方面都非常优秀。最大的变化,是孩子们的有了精气神,虽然条件有限,但孩子们越来越乐观,越来越自信。”

  9月8日晚上有演出,杨惠芳跟记者聊天时,手中还给学生编着辫子。“他们大小事都爱找我,一个贴过来,另一个就赶紧跟过来,一会就都围过来了。”杨惠芳表示,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社会实践也至关重要,尽管会遇到很多困难,会有许多费用支出,但为了让孩子们能自我提升和锻炼,学校付出再多也值得。在今后的演出的过程中,这个“流动的舞台”会继续不断创新,相信通过学校和孩子们的努力,一定会在农村广阔的田野落地生根。(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刘 睿温慧娟)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