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鹤:握紧乌兰牧骑精神传承接力棒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2 09:38  【打印本页】  来源:阿拉善日报

  他是话剧《西风烈》中口蜜腹剑的塔拉,他是《怡和萨吾尔登》中热情洋溢的舞者,他还是舞台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他叫宋文鹤,是额济纳旗乌兰牧骑中一位普通的年轻演员。

  热爱文艺的宋文鹤从小就有个演员梦,而他最羡慕的就是舞台上那些舞姿优美、衣着光鲜的舞蹈演员。2004年,经过严格的考核,15岁的宋文鹤成为额济纳旗乌兰牧骑的一名小演员,他与乌兰牧骑的故事开始了。

  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乌兰牧骑,把演出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是一代代乌兰牧骑不变的使命。额济纳旗幅员辽阔,下乡演出动辄就是上百公里,这让宋文鹤和队友们吃尽了苦头。宋文鹤记得,有一年额济纳的夏天格外炎热,乌兰牧骑小分队在一次赴马鬃山苏木演出的途中,汽车轮胎不堪高温重负爆胎,演出的队伍被困在距离目的地2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此时,宋文鹤出现了发烧、呕吐中暑的状况,而车上的储备水已经喝完,就在危急时刻,几位骑着骆驼的牧民路过此地,将宋文鹤带到自己的毡房里,用酸奶和鸡蛋为他解暑降温。车修好后,症状稍稍缓解的宋文鹤不顾牧民的挽留,再次出发。

  宋文鹤记得,每当他们要到牧区演出时,总能感觉到牧民朋友们浓浓的情谊。有的牧民家离得远,会提前半天,骑着摩托车在沙漠里穿行几个小时专程来看演出;有的演出地没有住所,牧民们会主动腾出家里最好的床铺招待队员们;冬天天气寒冷,慈祥的蒙古族老阿妈会提前为衣着单薄的演员们熬好热腾腾的奶茶……“这些时候,我总觉得我们乌兰牧骑和农牧民们心贴得很近很近。”宋文鹤。

  “乌兰牧骑服务着农牧民,淳朴的农牧民造就了特别能吃苦的乌兰牧骑队员们。”宋文鹤说,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乌兰牧骑队员,他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继续践行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的使命,让乌兰牧骑的红色旗帜永远飘扬在美丽的额济纳。本报记者徐佳妮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