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旗:共筑绿色家园 共享绿色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2 09:46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沙地上植出一块块方形的格子

  鄂温克旗:共筑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

  鄂温克旗各族人民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脚下的绿色净土,用实实在在的做法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共享碧野蓝天,共筑美丽家园。

  位于锡尼河东苏木巴彦乌拉嘎查的这片林地,是2012年的造林补贴项目,短短几年的时间这片630亩的流动沙地已经被茂盛的杨柴和樟子松覆盖,再也不见曾经风吹沙跑的景象。对于这里的变化巴彦乌拉嘎查牧民吴丰君体会最深。

  “以前这里是一片沙漠,家附近全是流动沙漠。治理之后家附近的沙漠没有了,树木长得特别好。”吴丰君说道。

  呼来河护林站站长高石利告诉我们:“当时造林的时候这片地都是流沙,风一刮白茫茫的。治理时我们是打方格,就是小十字格。栽种的樟子松也就齐膝高,你看现在这才几年,基本成片了。”

  鄂温克旗的沙地主要分布在伊敏河、锡尼河、辉河等主要河流两岸,扩张态势曾一度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鄂温克旗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等措施治理沙化土地。曾经让世人担心的、标志鄂温克旗生态退化的3条隐蔽沙带已经全部披上绿装,实现绿进沙退的目标。十几年前占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18.6%的363.8万亩沙地彻底改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牧民居住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草原上蜿蜒流淌的维特很河静静流过永丰嘎查,白晶又一次来到这里巡河。白晶是永丰嘎查一名靠勤劳双手脱贫的小姑娘。今年镇里给她安排了维特很河和伊敏河永丰嘎查段的巡河工作,从此,每周两次巡河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兢兢业业地守护着眼前的这一湾碧水。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鄂温克旗以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为主要任务,全面健全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旗、乡镇苏木、嘎查三级河长体系,旗域内70条河流、6个湖泊全部配备了旗、乡两级河长、湖长,以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为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还老百姓清水绿岸,做到河畅,水清,岸绿。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始终坚持“不清洁不生产”的原则,采用先进喷淋技术,定期洒水降尘,2012年至2018年先后完成6台机组脱硫、脱硝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大幅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建设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统筹规划环保工作,科学编制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露天矿复垦大纲、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报告等,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城镇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保持草原碧水蓝天原始面貌。治理生态环境累计投入资金34.2亿元。

  近年来,鄂温克旗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煤电企业脱硫脱硝改造、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文明素质提升等“六大工程”,使全旗优良天气指数达到百分之百。全旗城镇绿化投入和管护力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在逐年递增。

  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鄂温克旗开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并依托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等富集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俗风情,做足生态旅游的文章,全力打造“敖包相会的地方”“一个被世界传唱的地方”两张原生态旅游名片,获得了“中国旅游强县”荣誉称号。

  如今,热爱家乡、热爱生态的鄂温克旗各族人民正在全力打造全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示范区。

  鄂温克旗各族人民既是良好生态的受益者,也是保护生态的践行者。人们携手共筑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让青山绿水、碧野蓝天成为发展中永恒不变的主色调。 (转自《呼伦贝尔日报》)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