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稀土高新区高度重视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完善服务链条、优化政策环境,逐步建立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双向征集反馈、院企双向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基地承接项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技术创新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基石。
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走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一个个添加了稀土元素的创新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高功率固态照明用稀土共晶荧光体项目”实验室,大小不一的方形芯片吸引了记者驻足。据项目负责人高乐乐介绍,这些芯片是由稀土共晶荧光体烧制而成,质地比钢还硬,可做广场、大型球场、码头等高功率探照灯用新型发光替代材料,能在高温下连续使用10万小时以上不发生老化衰退。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沛葭团队设计合成十种稀土化学位移试剂,依据在核磁、红外、紫外等表征方法下的相关检测结果,选择了效果较好的两种稀土化学位移试剂进行优化。“我们将在产品性能、稳定性、生产成本上继续改进,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王沛葭说。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一个个实验室里,科技创新带来的一个个硕果,正不断激发着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带动技术转化风生水起。
同样以强大科研力量为支撑、为高新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的,还有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该院是包头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姻”,在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下建成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型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共引进孵化企业13家,其中,“5N高纯氧化铝项目”运用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纯铝提纯工艺及装备,在国内首次制备出了超高纯铝锭,实现了超高纯铝锭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两大科研院所已组织200多家企业与20多个院所开展“科技互动驿站”活动35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推动院所与拓又达等骨干企业联合共建稀土永磁电机等8个研发中心,与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29项,转让技术2个,孵化了中科瑞丰、嘉泰金属等34家科技型企业,就地转化技术成果18项。
政策扶持助创新质量显著提升
为有效促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两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今年,高新区对两大院所孵化的34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并对收集整理的4大类27项问题逐一进行梳理解决。
高新区组织两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研究探讨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办法,并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解决企业资金难题;组织希迪瑞、鼎力制造、中科泰磁等企业与辖区稀土、智能制造领域40多家企业进行点对点对接,向企业推介技术、设备和服务,为企业建立精准供需联系;积极帮助企业优化供电,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组织11家人力资源公司召开人才招聘会,为孵化企业寻找经营、销售、管理、生产等各类人才。
高新区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九项措施》,从项目入区手续办理、项目落地场所、中试线的建设、产业化项目引进、“科技互动驿站”举办、“1+1”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创新联盟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九个方面提供资金、场地等多方面政策支持。
高新区还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引进了以张洪杰院士、李依依院士和夏原研究员为核心的科学家团队,累计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草原英才”、“鹿城英才”等112名;培育“草原英才”、“鹿城英才”产业创新创业团队36支,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服务管理体制和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科研院所的护航,科技力量的注入,创新资源的集聚,正成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记者 贾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