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和
由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申报,赵瑞新编剧、乔惠民导演、杨继荣作曲创作演出的二人台现代小戏《真情》荣获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为该市在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方面的“填补空白之作”。笔者在巴彦淖尔市的前身“巴盟”生活二十年整,对该地及该地的文化可谓一往情深。借用“真情”一词,统领话题,书写以下短文,阐发如下感言。
其一 小戏中的真情与小戏作者的真情。
小戏作者的真情存在于小戏作品之中。宋人陆游有言:“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临江仙·离果州作》)。笔者以为,放翁所言“真情易写”“怨句难工”所表达的应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绪,就当代戏剧创作而言,写情特别是抒发真情并不易写。写真情必须有真情。编剧赵瑞新可以说用充满真情的笔触书写《真情》。我与瑞新认识多年,知道她是科班出身,在戏剧舞台上驰骋多年,积累可谓丰厚,加之多年来一直在结合舞台艺术实践,潜心专研剧本创作。倘若有人认为具备了上述两点,作品被国家艺术基金批准立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应该说是很片面的。依笔者之见,瑞新的成功离不开她对戏剧艺术的那一份真情,应该说这是一种将艺术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情感。也就说如果没有真情,很难写出《真情》。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在死水中诞生,当属于至理名言。
其二 生活中的真情与舞台上的真情。
舞台上的真情不可能离开生活中的真情而存在。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而伟大的母爱中,所折射出的就是真情。小戏《真情》中只有三个人物——扶贫干部、西瓜贩子和为了救人而牺牲的军人之母。瑞新用“琐事”巧妙地编织出扶贫干部、瓜贩和母亲之间的故事,看似平常,意蕴深刻。如果说发生在扶贫干部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是无数“身边好人”“好干部”事迹的浓缩、升华,其中有着一以贯之的动因线,那么发生在瓜贩、母亲和扶贫干部之间的故事则可以理解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潜藏在内心深处善的一面被激活,所释放出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必须的正能量,这部小戏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此。
如果将这只“麻雀”放大,不难看出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三 演员的真情与观众感悟到的真情。
台上的演员有真情台下的观众才能感悟到真情。“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刘勰《文心雕龙》)。老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毕生痛恨虚伪,认为华美好听的语言往往并不可信,认为知人论世均要以诚实为先,真情为重。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置于宏观视域,我们不难发现舞台艺术作品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换言之要让观众感悟到真情,舞台呈现必须有真情,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笔者离开巴盟数年之后,便步入文艺工作者的行列。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与今天的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联系可谓密切。对剧院、剧院的领导、主创团队和演员对艺术的那一片真情可以说了然于心。无论是剧院连续推出的大戏《乌兰图克》《真情》《月照金河套》《河套魂》;还是近年来创作演出的小戏《真情》《母亲的抉择》《最美乡村》《孝心》,小品《和谐饭馆》《寒雪》《一个不能少》《年年有鱼》等,真情实感可谓洋溢舞台之上,一次又一次打动着当地和域外观众的心。
实事求是地说,受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制约,就当前剧院在舞台呈现方面的水平不能说是最好的,笔者认为他们最具认真精神和严谨态度。这正是院团奋发有为、跻身前列提供的动力。
除此之外,《真情》中具有浓郁河套味道的语言也应顺便提及若干:如“……让我那儿子热热火火吃上一顿,再和我掏心挖髓的叨拉上几句知心话,老婆儿就心满意足了”。据我所知,“掏心挖髓”一词在别的地方并不多用,而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人们则常以此表达潜藏在他们内心的真情,此处的“老婆儿”,指的是老太太,是巴彦淖尔地区颇具特色的方言;又如“庄户人买了我的瓜,风调雨顺粮食就用那汽车拉,票子挣得整把把”“买卖人买了我的瓜,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票票不住气地往回拿”,其中的“整把把”“不住气地”两个词,看似寻常,却很接地气,演到此处,观众往往会心一笑,艺术效果就在这一笑之中。
时下,二人台现代小戏《真情》已经圆满完成国家所下达的巡演任务,就舞台呈现而言,可以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观众需要真情,需要更多比肩《真情》,超越《真情》的舞台艺术作品,且并不拘泥于小戏或者大戏,今后的路更长。期待着瑞新下一个作品问世。(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