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的幸福快乐写在脸上 ——翁牛特旗紫城街道倾力打造文化紫城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4 09:58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昔日的农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完一天的活计,他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互相串个门儿、拉拉家常,逢年过节与亲朋好友凑在一起打打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近年来,翁牛特旗紫城街道党工委、管理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整体规划、优化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品位,让人人把幸福快乐写在脸上、美在心里。

  建阵地,让农牧民“乐得其所”。围绕“一刻钟文化圈”建设与打造,在每个嘎查村建设好、使用好一个草原书屋;在每个嘎查村建设好、使用好一个文化活动室;在每个自然村建设好一个健身广场,并铺设一套健身路径;每个自然村至少组建一支街舞队或秧歌队,配备一套音响设备。现该街道各嘎查村的草原书屋使用率明显提升,娱乐活动室人头攒动,街道共组建街舞队、秧歌队36支,参与健身的农牧民群众达9000余人。一个个书屋、广场,正逐渐成为展示农牧民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成为普及知识的大课堂和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搞活动,让农牧民“乐得自娱”。在旗级层面,积极组织辖区嘎查村、社区参加春节期间的全旗民间舞蹈大赛,全街道12支队伍1000余人参加比赛;在街道层面,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健康紫城·你我同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嘎查村、社区层面,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对调、乒乓球比赛,脱贫攻坚知识竞赛,文艺联谊会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解决了过去“农闲时候没事儿做”“冬天地眠人也闲”的问题,使“倚门口、溜墙根,从早到晚没滋味”成为历史。

  树正气,让农牧民“乐而向正”。突出抓好传承工作。实施乡村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使民族性和地域性明显、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德日苏蒙古族秧歌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抓好传播工作。每年夏锄结束,在各嘎查村、社区有序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家风家训大家颂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村村响”每天分两个时段播放脱贫攻坚政策、扫黑除恶常识、好家庭好儿媳的事迹等,让群众获得时听时新的“精神食粮”。突出抓好传扬工作。在9月下旬举办为期7天的脱贫攻坚电影节,通过播放扶贫电影《十八洞村》,使贫困户实现物质与精神上双脱贫,以“我要脱贫”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 记者卢杨通讯员邹银田徐晛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