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势勃发唱响现代牧歌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4 10:49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全媒体记者 爱丽思 刘阿芳 杨凝 赵宇

  秋日的锡林郭勒草原,草梢儿已经泛黄。风吹草低,黄黄绿绿,铺就“锡林郭勒好牧场”。沿着浑善达克一路前行,昔日的沙地变成了连片的草原,透着丰收的沉实。

  “这里过去是禁牧区,牛羊没有啃过。现在我家还是自己买草料,只有让草原充分修复,明年草才会长得更多、更旺!”锡林浩特市白音库伦牧场牧民赵春指着远处一片泛黄的草场,爽朗地对记者说。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牛羊就壮。驱车行进在锡林郭勒草原,不时可见一群群牛羊膘肥体壮,还有牧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从粗放发展转向规模集约高效,从单一结构转向三产融合,从简单利用转向生态红利共享,近20年间,锡林郭勒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新牧歌唱响锡林郭勒草原。

  “草畜平衡”算大账:散养变精养,减畜不减收

  放了大半辈子牧,何连成毅然把“牧鞭”交给了合作社。“这一步算走对了!每年不但有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领3000多元工资,算下来年收入相当于入社前的5倍多。”说起6年前的决定,何连成一脸骄傲。

  “当时是逼出来的。”何连成坦言,他家牧场位于锡林浩特市白音库伦牧场黄花树特分场,2600亩草场上饲养着300多只乌珠穆沁羊。因为草场质量不高,所以收入也一直上不去。“那时候,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羊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收入却越来越少。”

  从散养到精养,让这片草原渐渐发生了变化:草旺了,牛羊肥了。

  何连成的经历,是锡林郭勒草原上许多牧民们的缩影。回首往事,一句话,畜牧业亟待变革!

  1999年至2001年间,锡林郭勒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加剧,畜牧业遭受重创。盟委、行署相继实施“围封转移”“两转双赢”战略,大力推进牲畜改良工程,探索推行“草原三牧”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避灾型畜牧业。

  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后,我盟全面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近两年,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连续呈现负增长,总规模较2000年减少326万头只,控制在适宜载畜量范围内。

  2018年,全盟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365.76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358.86万头只,同比减少94.3%,下降6.5%。

  为破解草畜矛盾,我盟还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农牧民少养精养,走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科学养殖之路。比如,整合草场,成立专业合作社,调整畜群畜种结构,抱团建设现代牧场,走出了一条牧民增收、牧业增效、草原增绿的共赢之路。过去,超载放牧,生态恶化,难以为继。如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利在长远。牧民们吃过苦头,现在尝到甜头,享受着“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的成果,这笔大账算得越来越清。

  保护草原算细账:“减羊增牛”,共享生态红利

  “建设畜牧业强盟,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定不移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阿巴嘎旗巴彦德力格尔嘎查牧民巴亚斯古楞于2017年处理了1000多只羊,从吉林省购进了100多头优质西门塔尔牛,走上了“减羊增牛”之路。他说:“从事畜牧业生产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算好生态账,生态好了,才能持续发展。”

  家住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的王宝山,率先处理了全部山羊,通过自筹加低息贷款购进了20头西门塔尔牛,开始了养畜道路上的“二次革命”。减羊去库存、增牛补短板,让王宝山的收入节节攀升。

  59岁的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乌日图敖包嘎查牧民格希格都仁为人低调,但从院子里的5辆机动车、50头牛,可以看出他家生活富足。但20年前,他还是个每天都为无处放牧而烦恼的牧民,一家四口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常说:“如果不是当初将羊全部处理掉,改养牛,现在这样的生活真是想都不敢想。”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穿越浑善达克沙地主题采访报道中屡见不鲜,曾经饱受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恶化之苦的牧民们,为了守住家乡这片“绿色”而自觉行动起来。他们努力以最科学的方式“用绿”,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的同时,也欣喜地发现自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减羊增牛”战略的带动下,仅在2018年,我盟引进优质良种肉牛5万头,全盟肉牛良改率达到98%以上,连续多年的“一羊独大”局面彻底成为过去式。

  锡林郭勒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建设现代畜牧业,提出了建设国家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调畜群结构上找出路、去加工产能上做文章、降养殖成本上求突破、补齐科技短板上再发力已成为我盟畜牧业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风向标。

  高质量发展算长远账:向绿色有机转型,迸发新动力

  走进锡林浩特市知牧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正给羊群打耳标。

  “别小看这个小耳标,这可是有机羊肉的‘身份证’,有了它,一公斤肉能贵好几块钱嘞!”合作社负责人朱勇说,不止打耳标,合作社统一配种、断奶,统一配制饲料、统一防疫,从羊一出生就精心喂养,“肉好,口碑才好,才能卖出好价钱。”朱勇点开手机,得意地展示网上买家们的留言点赞:“肉质鲜嫩,没膻味。”“贴了检疫证明,安全。”“可追溯,真的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 ……

  “我们的羊冬天喝的都是温水,吃的是天然有机牧草,排的是有机肥”,说起自家羊肉优势,朱勇如数家珍。

  好环境、好牧草,如何养出好牛羊?锡林郭勒畜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从土地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环节,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

  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早在2013年,锡林郭勒就着手开展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的建设。当地的羊从出生起便建立了“身份证”,其内容是关于每只羊的出生、饲养、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档案。

  在市场销售环节,只要顾客用手机扫一下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出该羊肉的产地、品种、放牧记录、屠宰加工、配送等信息。通过这一整套的从养殖到零售的监管体系,买卖双方可实现各个环节的可查、可追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农田被黄沙吞噬,牛羊在风沙中迷失……说起过去的光景,大家的形容出奇的一致。近二十年的努力,让大家的“绿洲梦”正在实现,一幅以绿为底色的幸福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锡林郭勒盟羊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几十种牛羊肉产品琳琅满目,董事长周勇介绍:“贵就贵在‘有机’两个字,消费者一扫二维码,产地信息一目了然。”为了保证质量,公司不一味求规模,年产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专心打造苏尼特羊品牌。

  随着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生态逐渐转好,畜群结构日渐合理,牧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而让这样的转变进一步加速的“助推器”,正是采访中被频繁提起的各个“合作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镶黄旗为例,目前,全旗察哈尔羊存栏达19万只,核心群183群,建成察哈尔羊种羊场1处,形成“种羊场+专业合作社+专业户(核心群)、育种群(扩繁群)”模式,每年向市场提供种畜1万只。大力推进“放牧加补饲”提前出栏工作,全面实施组织化推进、模式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有效措施,通过“少养精养”,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推行‘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模式,实施基地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运作,加快有机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产品规模与质量并举。”锡林浩特市知牧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勇信心满满。

  拓展产业空间算品牌账:名“羊”天下,草原风景变“钱景”

  “‘减羊增牛’并非舍弃了羊。而是要在精养少养的前提下,真正打造肉羊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的话语掷地有声。

  近年来官方一直在打造优质绿色牛羊肉品牌。2017年“锡林郭勒羊肉”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锡林郭勒盟被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评选为“锡林郭勒草原肉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锡林郭勒羊肉”荣获中国肉类食品行业最具价值影响力品牌称号。

  如今,羊肉“涨”声四起,锡林郭勒草原羊卖出了“黄金价”。尽管一斤羊肉“出厂价”就卖到了30多元,但对于锡林郭勒羊肉而言,依然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依然需要拓展更大的知名度。

  以畜牧业著称的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正北方。这里的羊肉肥而不腻,深得中外民众青睐。尤其是当地的苏尼特羊肉曾作为“皇家贡品”进京,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活羊曾出口至中东,一时传为美谈。

  然而,前些年受浑善达克沙地周边干旱环境、生态日益脆弱的影响,这里的羊肉价格一度跌至“冰点”,很多牧户养羊热情不高。为此盟委行署采取多种举措,来调节市场,让牧民致富。

  牧民的热情从何而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当地采用的做法分别为“合作社”“公司制”“互联网+”。

  49岁的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牧民宝力道巴特尔,是当地运用“合作社”的典型,为了让更多的牧民致富,他带动了7户18名牧民,创办了“努古日勒”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扩展饲草料基地,建设了标准化的养殖基地。

  “大家共同找市场,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羊肉的价格慢慢的就起来了。”宝力道巴特尔说,经过几年的运作,现在他个人的收入每年能够达到近20万元,而其他几户也差不多有这样的收入水平,目前基本上达到了小康。

  “合作社”只是让羊肉价格上升的一步。在锡林郭勒盟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让当地牧户的一只只活羊,被迅速屠宰、装箱、打包,贴牌,最后销售。

  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熙良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具备年加工生产10万吨肉制品的能力,该项目可带动牧民及合作社超过3000家,未来要将这里打造成“中国牛羊肉产业示范园”,真正解决牧民羊肉价格低的难题。

  “锡林郭勒草原上,有一首古老的歌,歌声激荡在我心头,那就是骏马的传说……”听一曲悠扬的《锡林郭勒草原》,来到这里的游人感到惬意。“骑马最有意思,烤全羊最有味道,沙地中夜晚看星星最浪漫,元上都的历史最引人。”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牧民哈斯巴特尔告诉记者,一个牧民一匹马一群羊,一个夏季就能增收几万元,草原风景变“钱景”。

  沿着浑善达克沙地一路行走,我们看到大美锡林郭勒的希望:生态在改善,草原焕新机,牛羊更欢畅。我们相信,只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下去,现代畜牧业定能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