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期内,每天巡山的最后一站都是到交界点看一看封闭线是否安全牢固。
这样的观望每隔一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王海明把握每一次机会为儿子传授多年的宝贵经验。
沉默的大山和茫茫的林海给年轻人带来了内心的安宁,“责任”二字已深深烙印在王禹韩的脑海深处。
王海明自从父辈手中接过护林工作以来,就承诺要一辈子守护森林,做森林的安全卫士。
无论春夏秋冬,护林人都能在山林里获取一些生活资料,这是大山给予它守护者最好的馈赠。
由于林场面积较大,场站的物资车有时无法及时运送。王禹韩提着25公斤的水桶徒步往返,年轻的他也要走走停停好几次,最累人的就是望火楼前的上坡路。
每一份巡查笔记都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王禹韩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林三代”,他与新招录的十几名年轻人组成了“护林新军”,共同传承着林场精神。
零下20度的气温加上凛冽的山风似乎能够穿透墙体,“晨巡”归来时杯中的热水已成了冰坨。
王禹韩来望火楼工作之前,因为工作关系,父子二人相处时间并不多。这一年的朝夕相处让王海明倍感满足。
凌晨5点,马鞍山林场望火楼灯光亮起,这对“护林父子兵”迎来崭新的一天。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护林人对初心的坚守。
每天的“晨巡”之路往返数十公里,多年来已不知走了多少路、走坏多少鞋。
记者池梓茗杨笑然摄影报道
在马鞍山林场,有这样一对护林员父子:父亲王海明54岁,从事护林工作已有34个年头;儿子王禹韩26岁,来到马鞍山林场不足一年,是一名护林“新兵”。
马鞍山林场有林面积10万8千亩,分为5个营林区,王家父子负责马鞍山景区片区,每天的巡山路要走上数十公里。在45人的管护队伍里,他们是唯一一对护林父子。对他们而言,这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守护这片山林,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
山林防护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巡山之余,父子俩就在望火楼实时观测监察火源。望火楼里条件艰苦,没有暖气,食物和水也只能靠自己托运上山。即便如此,父子二人从未觉得苦,每当站在山顶,遥望着精心呵护的万亩林海和层叠的山峰,想想日渐增多的野生动物,顿时就不觉得疲惫了。
冬天的马鞍山林场,一片片挺拔矗立的桦木林和四季苍翠的松树林傲然挺立,就像不畏风雪、兢兢业业的护林员一样,心中有着自己的执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