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精准扶贫,从“两个苹果”开始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6 15:23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老师与孩子们对话

  课堂上,老师认真讲,孩子们认真听。

  “留下!”“扔掉!”

  课堂上,12名孩子大声地喊着,并做着有力的手势。

  5岁的小浩和4岁半的小华瞪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讲到好习惯的时候,两名小朋友喊出“留下”的声音非常坚定;当老师说出“不起床,不爱刷牙”时,他们配合着手势喊出“扔掉”两个字时,依然坚定。

  11月28日,固阳县木兰街幼儿园里,一堂“新时代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课程正在实验班开展。12个小朋友围在张晓璐老师的旁边,认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解,专注的神情,让所有参加体验的家长感慨万分。

  其实,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程,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启动的首个教育扶贫项目,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将在固阳县幼儿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把人文素养传递到家庭和整个社会。

  神奇的“好苹果”与“坏苹果”

  桌上的两个苹果,一个红彤彤的好苹果,一个溃烂的坏苹果。

  远远看着桌上的两个苹果,孩子们看到烂苹果的瞬间,所有的表情都在说它是臭的、不好的,需要远离,扔掉。

  孩子们跟着老师,坚定地做着留下和扔掉的手势。

  “好习惯就和红苹果一样。小朋友们都有哪些好习惯?”老师开始提问。

  “我会穿衣服了”“我帮妈妈扔垃圾了”“我没有再把饭掉到地上”……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坏习惯就和烂苹果一样。我们是不是还有好多不好的习惯。大家都有什么坏习惯?”老师再次提问。

  “我吃手指了”“我乱扔玩具了”“我不爱刷牙”“我把肥肉装到口袋里了”……孩子们慢慢地举手发言,

  “好习惯应该怎么办?”老师提高了声音。

  “留下!”孩子们齐声喊。

  “坏习惯应该怎么办?”老师盯着孩子们的眼睛。

  “扔掉!”孩子们齐声喊,声音里充满了坚定。

  孩子的改变就在一瞬间

  “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转变会这么快,快得我都不敢相信,简直就是奇迹!”木兰街幼儿园的大厅里,妈妈们争着说。

  在张晓璐老师的手机里,留存了很多家长的留言,一名家长说:“孩子吃手指睡觉已近5年,手指都严重变形了,一家人无计可施。可第一节课后的那个晚上,孩子再没有把手指放进嘴里。”另一名家长说:“我很惭愧,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对孩子的命令、指责、翻脸、溺爱混杂在一起,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叛逆、懒惰、闹腾与我有直接的关系。人文教育与其说是改变了孩子,不如说是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我们家第一次有了《家庭公约》,我发现那些公约约束的其实是我,我的那些坏习惯开始归零。”小华的妈妈说:“我太喜欢‘留下’‘扔掉’这两个动作,它让我和孩子有了神奇的力量。”……

  “看着家长微信里大段的感言,眼泪就会掉下来。不是亲历者,真的不会有那么多的感受。做老师这么多年,这两个月最累,却最有成就感。家长万语千言汇成的‘谢谢’两个字,真的好暖!……”说这些话时,张晓璐眼圈泛红。

  11月28日,包钢幼教处处长蔡彦萍作为国培计划专家走进固阳县送教下乡,课间当她听到老师们讲到“新时代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课程时,内心无比激动。作为该课程包头地区的主要引入人,201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蔡彦萍就像一只飞旋的陀螺,将该课程在包钢幼教处全面展开。得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之后,蔡彦萍又联合专委会将该课程送到了四川喜德县、湖南花垣县和包头市固阳县,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教育扶贫项目在全国贫困地区落地。

  人文种子在包生根发芽

  蔡彦萍常说:“改变一切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需要我们找到最正确的方法。人文教育给了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一根魔法棒,让我们学会了在孩子初心未染,善言易入的幼年,恰到好处地种下人文素养的种子,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这粒种子会永远相伴相携,蓬勃生长。”

  这句话与教育家梁启超先生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高度吻合。

  蔡彦萍说,他今年年初偶然发现了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人文专业委员会专家何庆研究员的“新时代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课程。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她当时就认定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课程,便毫不犹豫地将课程带到了包钢幼教处,2月,包钢幼教处主导的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人文幼教家园共育共治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立项,在包钢幼教处的幼儿园中推出。

  从4月1日开始,包钢幼教处遴选多所幼儿园,将29个实验班的1001个孩子分为两期授课,课程引入前,第一期实验班450名幼儿,待培育问题8272个,人均18.4个。第四周待培育问题1778个,人均约4个,扔掉率78.5%。5月27日课程实施后的第57天,450名幼儿待培育问题仅剩1202个,人均2.6个,扔掉率85.5%,26名幼儿的待培育问题归零。第二期引入课程前,待培育问题11834个,人均21.5个。第三周,待培育问题3912个,人均7.1个,扔掉率66.9%……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好成果一定要懂得分享和推广。

  包钢幼教处“新时代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课程取得的成果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应教育部的要求,今年6月选定包钢幼教处深入到四川喜德县、湖南花垣县和包头市固阳县,联合专委会推广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教育扶贫项目,并于今年9月8日在固阳县启动。

  为了实施好项目,包钢幼教处派出四个幼儿园的教育团队来到固阳县,采取一对一、密跟进、强指导的方式,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帮助。

  “固阳县有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9所,将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教育扶贫项目安排到固阳县,就是希望通过智力扶贫、志气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固阳县教育局副局长梁超群说。

  梁超群介绍,一期实验班,197个幼儿参与,收集到了待培育问题有6695个,一期项目结束后,扔掉率高达98.1%。11月11日,启动了二期实验班,由于第一期的成绩家长有目共睹,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看着孩子们的改变,我感触很深。传统扶贫中,大家都希望通过产业带动提升地方经济。但想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是一个最好的入口。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提早入手,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良好习惯,我认为是精准脱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张晓璐老师是木兰街幼儿园的老师,也是二期实验班的老师,她说:“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二宝出生之后,加上工作繁忙,我感觉我都管不了大宝了,大宝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哭闹成为了常态。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接近崩溃。此时大宝参加了第一期的实验班,我每天跟着记录孩子的变化,和老师互动,我发现这真的是神奇的课程,大宝不仅能控制自己的坏情绪,还开始明辨对错。看到大宝的变化我激动不已,立即找到园长,要求第二期实验班一定要把我们班带上,我想让我的学生也和我的孩子一样改变,也让孩子家长和我一样有收获。”

  这样的扶贫项目从包头飞到了四川和湖南,蔡彦萍介绍,教育扶贫覆盖三地的7所幼儿园,包钢幼教采取的是“7+7”的帮扶模式,派出园长、教学副园长和专任教师亲自到幼儿园中,手把手地指导教学,贯穿所有过程。截至目前,实验班效果明显。

  “专家们都说,希望让教育成为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治本之策,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所在。”蔡彦萍激动地说。( 记者赵永峰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