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为乡亲——追记市气象局派驻凉城县东胜村第一书记刘涛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6 15:53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2018年2月6日,刘涛(右)春节前慰问凉城县东胜村贫困户。

  刘涛(右)与市气象局负责人在帮扶村实地调研。

  编者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舍家抛业来到乡村,以村为家,把村民当家人,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奋战在基层扶贫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就是驻村干部。近年来,在他们的帮扶和带动下,许多贫困村正在摆脱贫困“袭扰”,贫困户们也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新路。今天,乌兰布日报特别推出长篇通讯《丹心一片为乡亲》,追记市气象局派驻凉城县麦胡图镇东胜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涛。今年六十岁的刘涛,本立志要在扶贫岗位上站好最后一班岗干到年底退休。人生无常,2019年9月10日他在由扶贫点回单位联系扶贫事宜的途中,被一场交通事故夺走了生命。至此,他已在扶贫岗位上坚守了六个年头。六年来,他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一心一意帮扶贫点谋发展,他是群众爱戴的白头发老汉,他是同志们敬佩的刘书记。谨以此稿,向真心为民、真情扶贫的刘涛致敬,向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千万驻村干部致敬!也以此篇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刘涛这样心底无私、一心为公、真心为民、真情扶贫的好党员学习,在各自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努力奋斗!

  他时常带着阳光,推门进到村民家中,

  他是亲切的人,

  是村民想见的人。

  他走了,留下一段又一段温情记忆……

  ——题记

  初来时的一头乌发,不知什么时候落了银霜?在东胜村他是众人熟悉的刘书记、老刘、涛哥、白头发老汉,他是乌兰察布市气象局派驻凉城县麦胡图镇东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刘涛。

  2014年6月,这位气象战线的老兵,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投身扶贫一线,来到凉城县麦胡图镇东胜村成为一名帮扶干部,一干就是六个年头。

  2019年9月10日,东胜村秋雨沥沥,驻村工作队的宿舍有些冷了。刘涛决定回单位联系买煤取暖的事。

  出发前,同事梁洪飞还对他说:“涛哥,下雨天,路滑,视线不好,要不等雨停了,你再走。”

  他说:“不赶趟,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天气要冷了,再说我还想给村里的困难户买点米、面、油和月饼。”

  那一刻,他们对前路凶险,浑然未觉……

  他驾车驶出村庄,开上那条六年来奔波无数次的公路,没走多远就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生命戛然而止。

  三个月后,他就要满六十岁,退休回家了。

  而他在工作生涯最后的时刻,还坚守在扶贫岗位上,只因他对这份工作、这个村庄、这里的村民,有牵挂,有眷恋,他想站好最后一班岗。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村里未脱贫的14户,能不能按时脱贫?”

  “村民脱贫后,后续发展靠什么?”

  “中秋节前,要重点走访慰问哪些户子?”

  ……

  他记挂的桩桩件件事情,如今村干部和帮扶队员们都不会忘记!

  修通一条路,他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驱车到东胜村,驶出主公路后,拐上一条水泥路才能进村。走亲访友、求医问药、拉运物资只此一条路,这是东胜村与外界联通的命脉路。

  可为了接通这条命脉,东胜村父老乡亲却等了许多年,直到2014年扶贫干部刘涛的到来,才让事情有了转机。

  东胜村支部书记刘海龙对此记忆犹新。行路难,一度是东胜村的集体记忆。据土生土长在东胜村的刘海龙讲,从他记事起这条路就坑坑洼洼不好走。当了村干部后,每年最头疼汛期到来:“一下雨那条路就是个泥坑,村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刘海龙说。

  2012年7月,村里出现严峻汛情,全村进入应急状态。进村路泥泞不堪,应急保障车却进不了村,防汛人员只好徒步。当时在场的干部回忆到,及膝的长筒水靴陷在泥坑里,费老大劲拔出来,泥水四溅。事后大家庆幸救援及时,没有出大事,但这条路对村里方方面面的羁绊成了全村难以回避的痛点。

  2014年6月,刘涛初次到东胜村时,就尝到了这条路的苦头。单位送他到村里报到的小车卡在坑里,还是村民们一起帮着推出来的。到村后,一了解具体情况,他就和村委会达成一致,“要尽快修路”。这是刘涛对东胜村的首个承诺,也是他驻村后抓的头一件大事。

  他迅速和村干部一道丈量路长,预算资金,起草申请,一刻没耽误时间。随后即向市气象局反映情况,并在局领导的帮助下,联系市交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很快就申请到了一笔修路资金。

  当年,9月底这条路就开工建设了。施工期间,刘涛成天守在现场,抓进度,抓质量,一个月后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赶在上冻前修成了。

  从此东胜村告别了行路难,村民们也记住了这位干事风风火火,热情爽朗,认真负责的扶贫干部。

  东胜村委会小孤山村村长任四娃回忆起和刘涛打交道的经历,对他的爽朗热情赞不绝口。“他那个人根本没有架子,很快就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特别热心肠,村里大事小情,他都放在心上,愿意主动想办法帮忙。”一来二往的交往中,他和刘涛就成了好朋友,他也不喊刘涛的职务,就唤他老刘。

  九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往年这时,刘涛又该在村里走村串户张罗收割、销售的事了。可是今年却再也看不到那熟悉身影,听不见迎面走过时亲切的招呼声了,说到此任四娃红了眼眶。

  一年四季,刘涛对村庄和村民的关心关注,也随着四季轮换而不住更新。春季要种啥?夏天田间管理能不能跟上?秋收后销路咋样?冬天帮着村民卖鸡卖猪卖羊,他总在操心,也总能找到事干。

  今年秋天,东胜村连片种植的2000多亩青贮玉米如约被凉城海高牧场全部收购。该村近200户农户因此平均增收2000—3000元。

  村民赵建忠说,“这要感谢刘涛书记。今年春天是他带着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动员我们种青贮玉米,一户一户地给我们算账对比不说了,还帮我们跟海高牧场联系了订单种植。他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这么好的人就这样走了,我们心里真是难过。”

  2019年刘涛还带领帮扶队在东胜村村委会院里栽下了几百棵杏树、苹果梨树、榛子树,意在通过试验种植帮村里选择适宜的树种,鼓励村民发展经济林,多找一条致富路。

  为了把这批果树种好,从春天栽种到后期的浇水、维护管理,刘涛都带着帮扶队的同事们亲自干,风吹日晒的别提多用心了。

  村容村貌整治、发展集体经济、发展青贮玉米订单农业,每一项工作,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首先要做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刘涛一趟趟地跑农户家。怕耽误村民劳动,他经常一大早赶在村民出工前或等晚上村民收工后到家里,再不行直接到地里、到工地,一边说,一边还不忘搭把手。一件事一趟说不通,跑两趟三趟,直到做通工作为止。康家村村民张喜平说:“这几年硬把个刘书记,从黑头发跑成白头发,跑老了,也跑瘦了。”

  头发白了,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却高了,村里的大事小情,村干部也好,村民也罢,都愿意找他商量,找他解决。村民们有点这样那样的小矛盾,也愿意找白头发老汉为他们主持公道。

  他是异乡人,却对东胜村爱的深沉。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东胜村的一份子。

  “刘涛走了,村里就少了一个主心骨。”村支书刘海龙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

  噩耗传来,罗莲香老人一夜未眠。就在头一天,刘涛还给她送来了月饼,说明天回集宁办事,中秋前再来看望她。可谁知再也等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亲切的喊“罗姨”了。

  今年已81高龄的罗莲香,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一人独居在村。刘涛来到东胜村的这几年在生活上没少关照老人,送米送面送油,过时过节水果蔬菜肉也没少拿来。

  听说罗莲香家的电线烧坏了,刘涛二话不说,开车去镇里买电线给她换上。

  来家里串门,看到老人吃米饭还得用个小盆在大锅里炖,刘涛回城时特意给老人买了个电饭锅送来。

  所有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多年相处下来,他们早已视彼此为亲人。他来串门老人有时也会留他吃饭。虽是烩菜、莜面、蒸饺这样的家常便饭,见刘涛吃得香老人心里也开心。

  回想已往种种,罗莲香老人说:“他走了,我就少了一个孩子。”

  刘涛这些年,把东胜村当成了家,村民都是他的家人。谁家有困难、遇难题,他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在开展危房鉴定的过程中,刘涛发现贫困户王润河家的住房后墙上有指头宽的缝,多年失修岌岌可危。

  “这得尽快改造。”刘涛和同行的村干部说。可屋主自己却不甚情愿,认为两口子身体不好,钱也不宽裕,没有能力改造。

  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刘涛不知往王润河家跑了多少趟,先是给他们详细讲解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再是告诉他们这个“外面下雨家里也下雨”的房子实在是住不得了,多年的老土房不适合改造了,新建是最好的办法,最后都说到劳力不够他亲自来帮忙。看刘涛事事从他的角度考虑,为他着想,王润河终于松口了。

  很快,村里帮他家申请的危房改造项目开始施工,2016年底新房建成了。住在结实明亮的新房里,老王不会忘记刘涛的好。他说:“这新房压栈(封顶)的时候,看我手头拮据,还是刘书记自己花钱给我买的猪肉,安顿我给工人们好好吃一顿,庆贺庆贺。”

  东胜村村委会副主任宁国生回忆他初次陪刘涛去贫困户杜迷元家时,发现房子破烂不堪不说,窗户上的玻璃都掉了好几块。那时候已是秋末,凉风飕飕地往里灌,这怎么能过冬?刘涛满脸担忧。当时他就量了窗户的尺寸,自己去镇里买回来玻璃帮他安上。

  也是在刘涛和村干部们的关注下,杜迷元一家享受到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住上了新房,可他又为没家具发起愁了。

  这回又是刘涛帮他解难题,联系凉城县气象局要回来闲置的桌椅板凳,又自掏腰包雇车拉到他家。

  听说刘涛去世的消息,杜迷元半天缓不过神,喃喃自语道:那么好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他对村民的好,从来不求回报。只是出于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道帮扶的同事梁洪飞不无敬佩地讲。

  从他成为一名扶贫干部以来,他经常在朋友圈里帮村民推销农副产品。禽蛋肉菜,村民愿意让他找买主,因为他总能帮大家卖个高于市场价格的好价钱。

  他也不止一次,自己掏钱雇车,帮贫困户把大葱、土豆等农产品拉到集宁卖。

  刘涛要好的同学、同事都是他的老“客户”,为了村民他把自己的人脉都用上了。

  刘涛在他撰写的《扶贫扶志驻村驻心用真情和汗水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一文中写到:“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我来到这里真正做了一些事情以后,内心的那种成就感、价值感,无法用任何东西来代替。在脱贫攻坚的这场洪流中,推动整个社会往前走一步,那是何等的伟大,或许等到我六七十岁的时候,当我回想起扶贫的经历,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一番话道出了他想要实实在在做点事,想要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助力脱贫攻坚,助力社会进步的心声。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的初心和使命,他这一生无愧党员的称号,无愧他在鲜红党旗下立下的铮铮誓言!

  扶贫事,永远是他心头大事

  刘涛18岁加入气象大家庭,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中他从不怕吃苦,不讲条件。24岁时,他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大漠戈壁腹地的阿拉善盟吉诃德气象站工作了好几个年头。他搞防雷工作的时候,外出作业,爬高登顶,作为队长从不推诿,总是带头干。所以当组织派他到帮扶村驻村的时候,他也是二话没说就去了。

  老同事潘建华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他都十分认真负责。”这也是市气象局领导班子当初派他去驻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走前,领导嘱托,驻村干部代表的就是单位的态度和形象。他铭记在心,不负组织嘱托,为扶贫事业鞠躬尽瘁。

  这几年,东胜村累计实施了244户危房改造工程,刘涛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一道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工作。

  只要一施工,刘涛就紧紧盯住工程质量。住房问题是民生大事,他不敢有丝毫马虎,时常提醒工作队的同志,一定要按照施工要求、规范执行,五公分角钢要足量,网片十公分不能少一公分。

  原则问题上,刘涛从不让步。一旦发现有偷工减料的情况,都会及时指出,并第一时间纠正。村民高忠义说,有刘书记给我们主持公道,建新房的时候我们发现工程队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就会向工作队反映,而刘书记也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去年村民陈半拴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6月份就拆了旧房准备建新房,可眼看着天气凉了,施工队却迟迟不动工。刘涛几番调查了解到,原来是砖涨价了,施工队嫌不挣钱不肯开工。可再不开工,老两口就无房可住,无处过冬了。

  刘涛催促施工队多次无果后,就直接去找县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在县领导的关注下,层层压实责任,问题得到解决了。这中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做包工头的思想工作,一次次讲陈半拴家的困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老两口在入冬前搬进了新房。

  刘涛为人坦荡,心底无私。所以村干部和村民都信任他,村里有什么问题,村民有难事都愿意找他说说,而他也总是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

  2017年刘涛在东胜村扶贫的同时,还承担了内蒙古气象局帮扶点丰镇市巨宝庄镇新营子村的帮扶管理工作。该村第一书记王浩哲由此结识刘涛。他说:“这两年多,涛哥在工作上全力支持我,也帮村里办了好几件好事、大事。”

  去年,新营子自然村村民反映,村里自来水在集中用水时段供应不足,群众用水有困难。刘涛和王浩哲一道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也试了很多办法,可后来他们发现因为地下水源不足,自来水供水不足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村民们自家院里原有的水井却都有水。他们俩还发现,这个村大部人家院里都有水井,只是没有抽水泵,人工提水太费事,所以大部分都不用了。

  弄清楚缘由后,刘涛就动员村民把自家水井用起来,由他来负责解决打水设备等问题。在他的协调下,自治区气象局给村民们免费配了100个水泵,彻底解决了这个村的吃水难题。

  2017年,新营子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委会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在十泉自然村村北与能人大户合作开发了一处休闲旅游农家乐项目。可是因为项目开发地段没有变压器,用电成了难题。

  刘涛知道后,主动帮助协调气象局、供电局等单位,申请经费,联系施工单位,安变压器、埋电线杆、布电线,很快就通电了。

  2018年这个项目投入运营,不仅给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打工挣钱的门路,还为村集体增加了6万元的收入。

  “只要是为了帮扶村办事,为困难群众解难,刘涛从不含糊。”这是新营村村干部班八娃对他的印象。

  2018年刘涛还协调自治区气象局为新营子行政村所辖12个自然村每家每户免费赠送幼鸡20只,支持村民发展庭院经济。

  2019年,刘涛又联系市气象局为该村每户发放庭院果树两苗……

  相识的这两年间,为了村里的事,王浩哲跟着刘涛跑过很多部门,“多难的事,涛哥都不打退堂鼓,只要是为村民,为了贫困户好,他肯定要想办法办成。”回忆起亦师亦友的老大哥,新营子村总支书记王浩哲满是敬佩和惋惜。

  舍小家,为大家,他从无怨言

  刘涛在扶贫岗位上坚守的这六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一心为乡亲的赤子丹心,青山明月可鉴!

  村民们都夸赞刘涛是个心底无私的好干部,这口碑是他用真情真心付出换来的。他把自己的时间和心力都献给了帮扶工作,对家人则留下了很多亏欠。

  刘涛家至今住在顶楼。妻子康晓平说:“当初买个顶楼还不是考虑到价钱便宜些。可现在年龄一年年大了,每天爬楼辛苦不说,夏天热、冬天冷,今年还有好几处漏雨了,可老刘也顾不上管。前两年就跟他商量,把这个房子处理了,想办法换个房子住吧,他总说等有空再说,可这一等,房价也一天天涨起来,就只好这样住着啦。”

  妻子患有乳腺癌,动过大手术,身体一直不大好,需要有人照顾,可儿子在外地,他又常年不在家。日常不能照顾不说,一些特殊的时刻,也总是由于忙工作而不得不缺席。

  一次,本来说好要陪妻子一起去北京复查,临行前他接到村里扶贫检查的通知,只好把票退了。

  结婚三十周年纪念日,刘涛在村里忙得把这事忘了,爱人看他辛劳,也没好意思提起。还是他们的一位好朋友,来家里帮忙张罗了饭菜,一通电话把刘涛骂回来的。对妻子深感抱歉的他,当晚冒着大雪匆匆赶回来,次日一大早就又回村了。那是2017年1月初,正值凉城县脱贫摘帽的关键节点。

  去年9月,老母亲不慎摔断了腿。刘涛赶到医院陪老母亲检查完后,又要赶忙返回新营子村。刘涛临走前把老母亲托付给姐姐刘枫:“我们扶贫工作正是紧要关头,村里正在等着安装水泵,咱妈就交给你了。”

  去年,小孙子出生的时候,刘涛也只请了一天假,把爱人送到在外地的儿子家之后,又匆匆赶回了东胜村。

  今年,他的痔疮病犯了,拖了好几个月,换了好几回药也未见好,家人让他回来住院治疗,他却不肯。

  他最后一次离家的时候,还是带着感冒走的。

  他总以工作为先,顾不上家里,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家人有时也恼火。可看到他日渐消瘦的样子,看到他逐渐白了的头,看到他自己有病痛也忍着不说的样子,妻子说:“我也不忍心拉他的后腿,更不忍心责备他。”

  刘涛的突然离去,不仅让妻子在心灵上失去了依托,生活上也少了一份依靠。

  10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一起扶贫的同事梁洪飞接到刘涛妻子的电话,到他家去取留在车上和家里的扶贫资料。已是供暖季,他家却冰冷,一问方知因为暖气循环不好,需要拧阀门放冷气,而康晓平做乳腺癌手术时去掉了腋下淋巴,不能负重,也拧不动阀门,原来都是等刘涛回来弄。梁洪飞赶紧帮忙放气,走出刘涛家时他不由一声长叹。

  刘涛出事后,儿子刘卓崴和堂姐一起去东胜村驻村工作队收拾父亲的遗物拿回来一箱子风吹日晒褪了色的衣物和几双沾满泥土的鞋。回家一打开箱子,在场的亲友顿时泪目。刘卓崴说:“翻开那一件件褪了色的衣物,仿佛看到了爸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身影。”

  同事的女儿得知刘涛去世后,写了一篇文章悼念她记忆中的气象局大院里乐于助人的“好人——刘叔叔”。在她记忆中,刘涛叔叔为人大气,且风流潇洒,逢年过节时着一身白色西装的形象尤其难忘。

  远隔重洋的她不会知道,多年后,她的刘叔叔好人本色依旧,却因为扎根乡村而再也不是那个时尚的刘涛。老同事武圣民说:“以前刘涛在机关的时候穿衣服是很讲究的,可自从下乡后,他经常风尘仆仆地回单位来办事,我们常开玩笑说,他变成农民老大伯了。”

  刘涛的连襟、老同学张继军说,他今年年底就该退休了,之前家人也都劝他和领导说说,从扶贫岗上撤回来吧。可他总说,单位也有困难,一时也派不出人,现在又是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我又熟悉情况,站好最后一班岗,干到退休吧。

  闲暇时,他也和家人说起退休后的打算,总说先要弥补没能好好陪伴家人的遗憾。去陪陪老母亲,再去哄哄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可如今一切都再无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猝不及防地离去,让亲戚朋友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

  刘涛血压高、血糖高,在家的时候,有妻子照料饮食,控制得比较好。下乡后,妻子不放心他的饮食,还经常给他蒸些荞面馒头带到扶贫点。如今家中冰箱里还放着妻子最近一次给他蒸好的荞面馒头,可是他再也没有机会享受这份关爱了。

  无数次陪伴他奔波在乡村小道和回家路上的汽车,被尘埃和落叶覆盖,静寂地停放在楼下。

  痔疮药的说明书趟在客厅的茶几上,从此再无用场。

  他走了之后,没有人敢对他87岁高龄的母亲和患有重疾的哥哥提及此事。老母亲一定还在翘首企盼儿子归来吧……(首席记者乌云夫)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