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手里的“山药蛋”变成“金元宝”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6 15:53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让农民手里的“山药蛋”变成“金元宝” ——记察右前旗大土城绿色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杨巨才

  秋阳高照,劳动正酣。记者在察右前旗三岔口乡李家村看到,趁着晴朗的天气,农民们在地里正忙着抢收马铃薯。农机具深翻后,男女老少齐动手,大家协调配合,一捡一装,一会儿的功夫,一袋袋、一箱箱土豆尽收眼底,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朴实的脸上。

  “这个土豆(马铃薯)对我们来说,以前是吃饭的主要口粮,现在已变成‘金元宝’了。”三岔口乡干部史建国难掩欢喜地说,“今年风调雨顺,土豆增产丰收,我们的收入比去年还会增加不少。当然,土豆大丰收少不了我们的致富能手杨巨才啊!”

  回乡创业与马铃薯结下不解之缘

  已过花甲之年的杨巨才是察右前旗大土城绿色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说起与马铃薯的情缘,杨巨才眼含泪花。当年,中学尚未毕业就回到养育自己穷山村的他,眼瞅着乡亲们那微薄的收入,想到今后自己的未来,他不甘心,不认命,更不满足土地的广种薄收,在痛苦的审视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科学种田,造福乡亲。

  认准就干,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年多年。为寻找良法,杨巨才向科技人员请教,向种田老把式取经。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杨巨才逐步在家乡土地上做活了脱贫的文章。1988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后,眼前一亮,从此就开始专注于马铃薯种植的漫漫路。

  试种覆膜马铃薯的想法得到了盟农机推广站的肯定与支持后,同年5月29日,他种下了第一垄覆膜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一大摞厚厚的马铃薯管理档案收获了他对覆膜马铃薯种植的经验,也记录着为此付出的各种艰辛。秋后,3200公斤的亩产量让观望的人们大吃一惊,也由此开辟了乌兰察布地区覆膜马铃薯的先河,而提早上市更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干旱少雨地区搞覆膜马铃薯种植绝对是一条农民的增收致富之路。

  从此,杨巨才对覆膜马铃薯的种植更加痴迷。早播、黑膜……掌握了各种马铃薯覆膜种植技术的他已任乌兰察布市的农技特派员多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决定要将马铃薯种植技术在全乡推广开来,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带领乡亲们致富是我一辈子的心愿

  1995年,以覆膜种植为主“双百万”工程建设在乌兰察布拉开帷幕,此时担任乡农业综合站站长的杨巨才准备大干一场,收获季节,前所未有的马铃薯大丰收使李家村车水马龙,全村马铃薯收入突破70多万元,乡亲们咧嘴笑了。1998年以来,杨巨才参与了市农机推广站的马铃薯地膜覆盖及机械化技术项目,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但他一直向往着有一天能用国内外的大型机械来进行马铃薯的种植。2010年,退休后的他被聘任为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大土城基地负责人,开始接触大型机械化。

  “我虽然岁数大了,但是在那段时间我学会了电脑技术,学会了网上查资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因为我还有一个梦想啊,那就是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我要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到整个乌兰察市,要让全市的马铃薯种植户都富裕起来。”杨巨才坚定地告诉记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杨巨才离开了民丰,成立了乌兰察布市巨才农牧业科技发展服务三农有限公司,创办了察右前旗大土城绿色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和带领会员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为会员和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看着郁郁葱葱集中连片的土豆地,50多岁的村民曹瑞亮满心喜欢,盘算着他家今年的收成能增加多少。“我们的土豆个大、芽眼浅、薯形好、表皮光滑、成熟度好、淀粉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眼下,我们除了种地,还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产业扶贫基地内每季都有务工机会,俺老农民也有了固定的职业,我要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如今,一天就可以挣100元,我的干劲越来越足了,心里充满了希望!”在巨才农牧业科技发展服务三农有限公司打工的李家村贫困群众杨德成自豪地说。

  为了让村民脱贫致富,巨才农牧业科技发展服务三农有限公司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马铃薯分拣、去皮、干洗、仓储等工作,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按照农场现有职工收入水平,日工资约80-100元,每名打工者月收入近3000元。

  “如果没有马铃薯产业,我们这一贫困地区是不会脱贫的,更谈不上小康。”如今的杨巨才感慨不已。“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争让贫困群众农闲时人人就近都有事做,人人都有固定的收入,上能照顾老人,下能兼顾小孩,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杨巨才信心满满。

  “如今,百姓的观念也转变了,我们也要根据市场的走向,因地制宜,要发展马铃薯,也要发展别的种植业。”为此,杨巨才还研究了燕麦、白皮小麦、蒙菊花茶等种植。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理念,在产前技能培训、产中全程机械化服务、产后订单销售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杨巨才告诉记者,他们的蒙菊花茶已经销往广东、广西、浙江、山西、陕西、云南、北京、上海等区域。

  看着还未捡完的马铃薯,杨巨才乐呵呵地说:“虽然我老了,但是我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户共同致富的信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决,他们手里的‘山药蛋’总有一天会变成沉甸甸的‘金元宝’,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王锦鹏张舒君)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