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镇:小韭菜成致富大产业
内蒙古新闻网  19-12-09 20:17  【打印本页】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刘永生为韭菜除草

  韭菜作为临河新华镇的特色产业已经有三四十年的种植历史,经历了从大田种植到标准化温室大棚种植,由零散种植到万亩示范基地种植,从常规种植到无公害生产,从沿街零售到供不应求的过程。

  因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新华镇所产的韭菜以茎粗、叶宽、色浓、味美而在同类产品中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全镇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到6500多亩,年创产值1亿多元,每亩纯收入超万元。

  从“直不起腰”到“挺起腰板”

  “说起变化,当然就得说我们的生产方式了。最早的大棚我们都叫它‘弓棚’。为甚叫这个名?因为要进棚你得弓着腰。在棚内作业得一直蹲着或者跪着,可是受罪了。再说它的材质,都是我们农民自己拿木头搭起来的架子,然后铺上薄膜,保温效果特别不好,到了秋天还得生炉子保暖,烟尘特别大。”新华镇种植户刘永生这样告诉笔者,“你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棚,厚墙体、大跨度,进来作业方便、保温效果好,我们也可以‘挺起腰板’干活儿了。”

  从粗放式经营到绿色发展

  回顾新华镇韭菜的发展历史,作为本地人的农科站站长贾俊岐最有发言权,“在秋冬季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温,每栋大棚都要生炉子取暖,这样一来烟雾就多了,有的时候整个集镇都会被包围在烟雾中,这就反映出简单粗放式经营的弊病。如今,我们拿到了国家地理标识认证,韭菜有了二维码‘身份证’,产品实现了可追溯,质量更有保证。在生产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市场的倒逼,还是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都在促使产品向品牌化发展,都在推动新华镇韭菜产业向科学化种植、市场化运作迈进。”

  从找市场到市场找

  好的产品要有好的销路,才能让菜农获利。

  “以前韭菜上市时间不均衡,说割韭菜一个村子都在割韭菜,菜越多价越低,菜农赚得越少。”新丰村村主任杨飞自己也是个韭菜种植户,说起找市场、找销路他深有感触,“现在咱们是四季均衡上市,多会儿要菜多会儿有,价格随行就市吃不了亏,来买菜的也不再只是本地的‘二道贩子’,而是面对全国的大市场,直接在网上联系好价格、日期,确定好货源,人家一装车就给现钱。不夸张地说,如今新华镇的韭菜是‘卖天下’。”

  从“直不起腰”的费时费力、“烟雾弥漫”的粗放经营、市场销路窄的“卖菜难”,到现在的“挺起腰板”作业、品牌化经营、网络化销售,新华镇韭菜产业的变迁无疑是临河区乃至巴彦淖尔市将科技应用到农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将网络融入到农业,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