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底色 与绿同行 ——大兴安岭林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内蒙古新闻网  19-12-11 15:44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郭卫岩栾维敬/文曹同国李浩/图

  天保工程实施20年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深刻变革,加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6年,林区野生动物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职工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伐木年代里,林区落下第一场大雪,林业工人就要钻进深山老林,爬冰卧雪进行冬季伐木生产。而如今,许多过去从事一线采伐的工人实现“华丽转身”,从“砍树”变成“看树”,干起了森林管护工作。过去的山场帐篷变成了标准化管护站,冬季取暖用的“地火龙”变成了干净温暖的暖气管道,管护人员在管护站设卡管护、巡护森林,工人劳动强度发生很大变化。

  阿里河林业局职工姜彦国依然记得,从事伐木生产年代,一棵棵树木在他的油锯下轰然倒下。停止采伐后,他变成了一名管护员:“现在管护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累,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年收入也增加到了5万余元,日子可以说是越过越好了。”

  在1998年试点到2010年的一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期间,林区的年木材产量从380.6万立方米逐年调减到229.6万立方米。2011年调减到110万立方米。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际上,即使在采伐年代,为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林区人一直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原则,进行工程性和战役性造林,累计更新造林2000多万亩。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林区还不断健全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管护网络责任体系,建成森林管护站511个,有管护人员2.2万人,落实管护面积966万公顷。

  今年8月6日,林区公路上演真实版“熊出没”。无独有偶,5天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工作人员的朋友圈再次被刷屏,“零公里驻防点”黑熊集体出没。

  “零公里驻防点”距离满归林业局局址153公里。据驻防点工作人员介绍,从5月份进入防火期以来,这里便频频有熊出没。进入雨季后,防扑火队伍撤离,方圆几公里范围内活动的熊胆子就越来越大,它们常常趁着夜幕悄悄造访,在大快朵颐后才满足地离开。

  多年来,林区不断加强保护地建设,对林区重要流域、山脊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衍地建设了178万公顷的8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3个,省部级5个)、1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占总面积的16.6%。如今,林区生态保护措施到位,各种野生动物繁衍很快,种群和数量都大幅增加。

  全面停伐后,阿里河林业局以生态管护为主线,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培育蓝莓、榛子、食用菌、山产品保护改良培育等产业,建立食用菌基地,建成高品位蓝莓采摘园,开发野生蓝莓人工驯化技术,营造榛子经济林28520亩,区划野生榛子1.4万亩,拓展职工增收致富渠道。

  阿里河林业局红星林场一名职工说:“以前砍树,是向大木头要效益;现在看林种树,是向资源要效益,荒山绿了我们腰包也鼓了。同时,我们还合伙集资养二代野猪,让外地游客既可以欣赏大兴安岭森林美景,又可以品尝到山林野味,这日子咋能不好啊。”

  林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林区一直在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在发展旅游产业上,重点建设体现温泉、康养特色的南部板块,体现鄂伦春狩猎文化的东部板块,集观光、科考、探险、冰雪体验、驯鹿文化为一体的北部板块,打造“世界地标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内知名森林养生圣地”。在绰尔等6个林业局试点发展碳汇产业,合作开发了国际、国内不同标准的林业碳汇项目,碳汇交易额突破100万元,将“碳库”变为“钱库”,打造“国有林业最大碳汇储备区”。积极开展北五味子、金莲花等中药材驯化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利用蓝莓等野生浆果、山野菜等资源,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食药“绿色品牌”“森林品牌”,打造“国内重要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供应区”。依托现有苗圃和种苗基地,重点培育西伯利亚红松等珍贵树种和兴安落叶松等乡土树种,对外承揽造林绿化工程,打造“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区”。如今,林区以旅游为主线,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特种经济林、森林碳汇、绿化种苗等“1+N”绿色产业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态保护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广大务林人将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的目标。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