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盆水一碗沙”到“四盆水一杯沙”
内蒙古新闻网  19-12-11 15:44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1989年突发的‘7·21’洪水与2016年‘8·19’山洪进行比较,前者是降了一盆水、输入黄河一大碗沙,后者则是降了四盆雨、输入黄河却是一小杯沙。”站在河洛图小流域治理项目区,谈起水沙关系今夕变化,张云飞给予了形象的比喻。

  1970年出生的张云飞是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和水土保持工作打了半辈子交道,对两次山洪的数据,至今仍记忆犹新、耳熟能详。

  他清楚地记得,1989年7月21日突发洪水,当时暴雨中心监测128毫米,黄河入口处的西北沟洪峰流量达到了6964每立方米、含沙量达到1550公斤/每立方米;2016年8月19日那场洪水,暴雨中心监测406毫米,西北沟洪峰流量仅达到3000每立方米、含沙量减少至195公斤/每立方米。

  “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早已广为流传的小调描绘的是达拉特旗北部黄河冲积平原的“二份滩”,而全旗的地貌是“五梁三沙二份滩,南山中沙北平原”,特别是“五梁”部分地区因水土流失严重,却面对着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现实,选择移民搬迁更是无奈之举。

  达拉特旗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境内有10条季节性山洪沟,俗称“十大孔兑”,均为黄河一级支流,总流域面积7385.5平方公里,呈东西排列,由南向北,纵贯库布其沙漠,直通黄河,多年来年平均向黄河输沙达2711万吨。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黄河达拉特旗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今年52岁的树林召镇河洛图村村民苗侯玉回忆,20年前,这里是“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村南边就是罕台川,往往一场大雨就能引发山洪。

  “当时我家的地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每逢下雨,山里就让滚落的红泥淤积满了,毛驴车都赶不到地里。”苗侯玉感慨道。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拉特旗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把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担当,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围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当年,我跟着老干部们下到河洛图村植树造林,见到那么多、那么深的侵蚀沟时,我被震撼了。”张云飞所说的侵蚀沟,主要出现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它们撕裂土地,蚕食耕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流域内降雨集中,几场暴雨,洪水就能‘贡献’大部分泥沙。”张云飞说,黄河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干流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0%左右,而支流接近100%。

  近年来,达拉特旗在“十大孔兑”分布的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国家重点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骨干,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实施了坝系工程、沙棘减沙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水保重点项目,对“山顶山坡山腰沟底”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220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2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1.1%,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在治理小流域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等治理模式,而今正在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建设迈进,小流域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正在逐步提升。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牧草……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已被各种植物覆盖。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的河洛图村见到的景象。

  极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生态效益就凸显出来了。“以前这山上甚也没有,你看现在绿茵茵的,多好!即使下雨,顶多流点小水,再也没发生过洪灾。”张云飞笑着说。

  以河洛图小流域综合治理来看,现已基本形成上坝拦洪、下坝淤地生产,坡面林草植被建设和沟道坝系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防护体系,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成为助推黄河达拉特旗段长治久安、促进“十大孔兑”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治理模式样板。

  “你看这淤地坝下,之前都是沟沟壑壑,现在还能种粮食,我家还养着200多只羊。”与过去相比,苗侯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保持水土,需从源头减沙。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争取‘十大孔兑’综合治理项目,加大沙漠治理利用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保护母亲河,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张云飞信心满满。 记者孟瑞林马利军贺龙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