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冰封大泽寻呼伦风采
嘎拉达白辛:母亲河与母亲湖相拥的地方——呼伦贝尔日报社不忘初心、践行“四力”冬访呼伦湖系列报道之二
克鲁伦河,蒙古民族心目中的母亲河;
呼伦湖,草原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湖。
在嘎拉达白辛,母亲河流入母亲湖,两位母亲合而为一,共同滋养哺育草原上的人们与生灵。
就在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之处,有一个嘎拉达白辛管护站,站里的工作人员时刻睁着警惕的眼睛,巡护,守望,关注着湖上的人踪鸟迹,关注着辖区的风吹草动。
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8个管护站沿湖设置,分布在保护区重要敏感地区,主要负责辖区内保护管理、行政执法、日常巡护、社区共建、宣传教育等工作,协助开展科研监测、防灾抗灾等项工作。嘎拉达白辛管护站便是其中一个。
克鲁伦河入湖处
12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嘎拉达白辛管护站,来到了克鲁伦河注入呼伦湖所在地。辽阔的冰面静寂无声,一丛金黄色的芦苇风中摇曳。
嘎拉达白辛管护站位于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境内,辖区总面积515.3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为303.33平方公里。辖区管理范围包括东庙、六村、蓝旗庙、硝矿、宝格德乌拉苏木、乌都鲁等。
克鲁伦河注入呼伦湖处,位置特殊,营养丰富,鱼类、鸟类也格外多。
嘎拉达白辛核心区是保护区建立初期设立的核心区之一。这片核心区由呼伦湖部分水面、湖滩岛、湖滨低湿地等构成,芦苇沼泽是该区内部湖滨湿地的典型代表区,是珍稀鸟类和大量水禽、涉禽繁殖、觅食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体现得最突出的区域之一,自然状况保持较好。嘎拉达白辛辖区有珍稀鸟类13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白头鹤、遗鸥、白鹤、丹顶鹤5种,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赤颈、草原雕、雕鸮、苍鹰等20余种。哺乳类有狼、沙狐、赤狐等。
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些人渔猎的目标,管护的难度与复杂性不言而喻。
失联的橡皮艇
据嘎拉达白辛管护站李国海站长介绍,全站共8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呼伦湖西岸这片区域的管护任务。
嘎拉达白辛管护站设立得比较早,早在1986年成立达赉湖保护区的时候,就将这里划为核心区,设立管护站。当时管护站设在靠南一些的位置,距离此处约有20公里的距离。2011年,在现在的位置建立了新站。
嘎拉达白辛管护站的8名职工,分别来自海拉尔、扎赉诺尔、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离家都比较远。每个人要连续值班21天,然后休息7天,8个人轮流休息。李国海说,站里的8个人,除了他和另外一个老同事年纪稍大,其余的6个都很年轻,有一个还没有成家。为了呼伦湖的生态保护事业,管护站的职工根本顾不上家里。
李国海说,经过多年的宣教与打击,如今私捕滥捞现象已经明显减少了。在以前的时候,一到冬季,每天都能在结冰的湖面上发现几十个私自捕鱼的,如今几乎看不到了。
今年8月19日,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机关和基层各管护站一起开展联合行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清理,查扣了一批橡皮艇和网具,极大地震慑了私捕滥捞之人。
无论是在岸上的陆地巡湖,还是驾着橡皮艇到水上巡湖,巡护工作随时都可能面临潜在的危险。为了呼伦湖,为了保护区的生态,管护站的工作人员默默地承受了这些危险。
今年8月的一天,管护站职工驾着一艘橡皮艇出去清湖,结果迟迟没有返回站里,手机也打不通。站里出动了所有的人员沿湖寻找,找了整整一夜,才在拴马桩管护站与嘎拉达白辛管护站之间的水域找到,此时他已经在湖面上漂了整整一夜。由于没有掌控好油量与里程,橡皮艇中途没油了,手机也没电了,于是与站里失联。湖光,夜色,听起来充满了诗意,其实暗藏着凶险,很可能将生命吞噬。
掉队的疣鼻天鹅
李国海的管护生涯已经很长了,是个老资格的管护人员。他曾经在乌兰诺尔站工作了11年,转到现在的嘎拉达白辛站也已经七八年了。
采访中,李国海与记者聊起了乌兰诺尔,也聊起了那次救助天鹅的故事。当时,天气已经很冷,水面已经结冰。在一次巡护中,他在冰面上发现了3只疣鼻天鹅。当时大群的疣鼻天鹅已经南飞,这3只疣鼻天鹅不知因何故掉队了。李国海将它们带回站里饲养起来。
养天鹅不像养鸡鸭,随便给点粮食就行。开始他想喂玉米,人家不吃;喂加工好的饲料,仍然不吃;后来一想,天鹅是水禽,也许爱吃水里的东西吧,于是用湖中的藻类和鱼虾喂它,这回终于肯吃了。就这样饲养了一个冬天,次年5月,3只疣鼻天鹅飞走了。
与时俱进的管护手段
时代在变化,呼伦湖区的管护手段也在变化。说起这些变化,李国海站长感受颇深。
在使用监控设备之前,管护工作就靠无数次的辗转奔波。为了制止在保护区内挖沙、运土、挖药,管护人员要一次次地奔走巡护,走上一圈有时会需要一天时间。有时候他们也在野外蹲点儿,在车里一待就待到后半夜。
2017年,管护站使用上监控设备,大大降低了巡护的工作强度。通过设置监控设备,辖区里已经没有死角,通过设备可以看到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在夜里,由于监控设施采用了热成像技术,人的活动,动物的行踪,一切都尽收眼底。
由于打击力度日益加大,同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来到湖区打鱼摸虾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谈到将来,李国海说,希望我们的保护区将来会建成一个国家公园,管理的机制越来越顺畅,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希望这片草原人民的母亲湖,更加安宁、祥和、生机盎然。
记者手记
克鲁伦河是一条跨境河流,源于蒙古国,在新右旗流入中国境内。这是一条沉淀了蒙古族人丰富记忆与深厚情感的河流,被蒙古民族视为母亲河。12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克鲁伦河流入国境之处,又一路驱驰,赶赴克鲁伦河注入呼伦湖之处。见其起始,知其风采,也由此走近了嘎拉达白辛,走近了一群以守护呼伦湖为使命的人。
管护工作意义重大,管护人员奉献巨大。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巡护,他们要面对疲劳与危险,要承担寂寞与孤独。他们的付出就如潺湲流水,润物无声;他们的奉献如春风骀荡,温暖严冬。
呼伦湖采访之旅,是对记者“四力”的历练,也是对记者思想的淬炼。走进嘎拉达白辛,走近呼伦湖畔的管护人员,倾听他们的讲述,了解他们的工作,对记者而言也是一次受教育的经历。他们的境界令人感动,他们的风采令人钦敬。
(张红杰李金田郭悦康健蒋丽娜马琰孟健西日呼赛汉王益达孟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