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冰封大泽 寻呼伦风采 不倦的“科技之眼” 安宁的天堂草原
内蒙古新闻网  19-12-11 15:44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嘎拉达白辛管护站监控屏幕。

  ——呼伦贝尔日报社不忘初心、践行“四力”冬访呼伦湖系列报道之四

  呼伦湖报道小组

  冬季的呼伦湖壮美辽阔,蓝色的冰面像天空一样纯净深邃。从湖面吹来的风带着粗狂的呼啸,彰显着野性的魅力。

  12月3日,呼伦湖报道小组一行自新右旗克鲁伦河入境口出发,开始了呼伦湖环湖之旅。当日下午我们在嘎拉达白辛管护站初次看到管护站的监控系统,我们都觉得很新鲜,这个系统可以看到辖区内几乎任何一处位置,简直就像是“天眼”。但由于在该站采访内容较多,监控系统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

  12月4日,报道组来到了拴马桩管护站。通过管护员陈春雷的介绍,我们得知拴马桩共有5座监控塔,监控塔塔高10余米。监控塔上的监控系统分别监测着乌兰布冷、五号、双十崖、吉布提、拴马桩站前塔5个区域(另有一个科研用监测蝙蝠洞的摄像头),对拴马桩保护区地面区域进行了全覆盖。在管护站室内的大屏幕上可以全天实时监控上述区域。画面中每个区域显示为三组画面,分别是可见光、热成像和监控塔下方。可见光和热成像画面可以通过操控台进行移动,分别为白天和夜间检测使用。监控塔下方的探头为固定位置,作用是防盗。其中热成像系统在显示页面为黑白两色,可在夜间观测人或者动物。发热物体根据发热量不同,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白色。陈春雷兴奋地告诉记者,上个月他在监控系统中发现了一只赤狐在保护区内活动,小家伙肥嘟嘟的,一路走,一路吃草籽类食物,真是可爱极了。

  我们看见墙上挂着一面写有“湖水无情人有情敬业正直暖人心”的锦旗,便询问此旗的来历。原来这面锦旗也和监控系统有关,拴马桩管护站站长格日乐朝克图介绍说,去年夏天,两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准大学生前来拴马桩旅游,乘坐充气皮划艇在湖中游玩时遇险。管护员李治国通过监控发现后,向领导汇报,站长格日乐朝克图和李治国二人驾驶巡护快艇向湖中驶去,此时已经看不到二人的身影,经过手机联系拴马桩站内的人员,通过监控指引快艇的行进方向,终于在距离湖岸5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他们,并将其安全救回。“要不是有监控系统,这么大的湖面,想找人可是不容易。”格日乐朝克图说道。

  12月6日,在呼伦沟管护站,包黎明主任通过监控系统的大屏幕为记者一行讲述起了黄羊来到保护区安家的故事。2003年冬季,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呼伦湖冰面上发现了64只黄羊,推测是被冬天的白毛风裹挟着走进了湖中冰面。它们的蹄子坚硬,在冰面上无法站立,不时摔倒又站起,情况十分危险。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将黄羊救下后,在冬季缺少牧草的条件下,为这群黄羊人工投放牧草,使它们熬过了冬天。2004年春季,大部分黄羊体力已经恢复,它们顺着边境线跨出了国境。但有8只黄羊留在了该呼伦沟管护区,不再选择迁徙。经过十多年的繁衍,当年的这8只野生黄羊现在已经发展到60多只,目前稳定可观测到的有52只,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野生黄羊稳定种群。

  记者了解到,呼伦湖保护区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的内容丰富,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远程监控对象的录制、回放、联动报警等应用,满足了科研监测、应急指挥、远程调度的需要。

  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在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中安排了保护区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是为保护呼伦湖自然生态而构建的“互联网+视频监控、生态科学监测、大数据云计算处理”的现代信息化平台,于201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在呼伦湖自然保护区7400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域内,分布建设了29个重型监控摄像点,对非法闯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在保护区重点科学研究区域,分布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气象自动监测点,实现了对呼伦湖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水域质量、大气、气象实时监测;环呼伦湖自然保护区,顺延10个管护站构建了468公里环湖光纤双环网络。为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每个管护站都是双环、双向三层交换机堆叠节点。自然保护区监控数据,通过主干光纤网络通道上传信息中心核心机房,实现远程数据处理和行政办公管理;信息中心数字化平台应用当下最先进的私有云虚拟技术,根据监控数字处理需求,构建若干虚拟云主机,运用大数据实时处理数据。在信息中心,设置监控指挥中心,组织协调保护区监控数据采集和视频上墙分析发布、报警处理;信息中心数字化平台通过对外门户、生态监控系统、移动巡检系统、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协同工作系统、大数据平台系统、GIS应用系统、科研交流APP应用程序、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等九大软件系统,构成了自然保护区数字化信息平台。

  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应用后不仅减少了管护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管护执法能力,科研监测的准确性。一年来,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私捕滥捞等破坏自然资源线索163条,办理各类案件95件。为科研监测工作亦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这一系统已经累计记录到鸟类120余种,野生动物10余种,鱼类5种。监控系统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红头潜鸭、翘鼻麻鸭、红嘴鸥、赤麻鸭、白琵鹭、鸬鹚与海鸥、草原雕、苍鹭、灰雁等鸟类,瓦氏雅罗鱼和餐条鱼,呼伦沟核心区内的黄羊群,进食中的赤狐。这些数据的监测和收集,在研究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和栖息地利用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呼伦湖是内蒙古的第一大湖,它的生态功能和地位极其重要。为了让“草原之眸”——呼伦湖青春永驻,从事呼伦湖环保事业的人们不知疲倦,兢兢业业,他们借助现代化手段使科研监测和管护工作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让生态文明建设在呼伦湖保护区活力不竭,动力永存!

  记者手记

  呼伦贝尔以湖得名,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对呼伦湖有着难以名状的情感。在寒冷的冬日亲近呼伦湖,领略她冰雪之下的容颜,在她的臂弯下感受呼伦贝尔的冬天是一种特别的经历。

  呼伦湖太大了,让人油然心生对自然的崇拜,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这里是鸟类偏爱的家园,数百种鸟类在此生息繁衍了千百年,呼伦湖已经成为它们刻在基因里的乐土。呼伦湖同时也是北方民族的摇篮。远古至今,众多民族在此成长壮大,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沿湖走来,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如何让呼伦湖永远清澈蔚蓝。呼伦湖岸边有一群人,他们身体力行,为保护呼伦湖在草原深处默默付出,无怨无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湖清水净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听着呼伦湖保护区的人们讲述着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平实的话语总能让我们觉得新奇,并为之感动。他们总说,“现在我们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了,有啥不知足的呢?”是啊,从徒步巡护,裸眼观测到现在车辆、快艇齐备,监控系统可视范围遍布保护区……我们由衷地为科技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记者,只有用脚丈量土地,用情泼洒春秋,我们的笔下才能流淌出色彩斑斓的画卷!我们永远行走在追寻的路上!

  (张红杰孟健李金田康健马琰郭悦蒋丽娜西日呼赛汉王益达孟庆超)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