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冰封大泽寻呼伦风采
播种环保理念守望和谐家园——呼伦贝尔日报社不忘初心、践行“四力”冬访呼伦湖系列报道之五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向新右旗中小学生进行生态保护宣传
呼伦湖报道小组
此次采访,从最初投入呼伦湖的怀抱,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像是翻看一本溢满生命活力的书卷,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每日奔波在草原腹地和呼伦湖沿线的宣传员,常年驻守在偏远的管护站却从不计个人得失的管护员,是他们,让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还有那些居住在湖边的牧民们,秉承着世代相传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怀,像爱护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着呼伦湖和它周边的生灵。呼伦湖是母亲湖,他们愿意用千千万万个日夜去守护,用颗颗爱心去奉献。
12月3日,呼伦湖报道小组到达了嘎拉达白辛管护站,在这里记者采访了一位从1996年就参加工作,并一直坚持在新右旗中小学中开展呼伦湖科普教育和宣传的工作者——闫淑玲,她现任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右旗办事处主任。从事科普教育工作23年,闫淑玲认为,守好呼伦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环境保护要从“小”抓起。基于此,闫淑玲在呼伦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用心宣传,播撒环保的种子
闫淑玲在如何对新右旗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孩子们尽早树立环保意识上想尽了办法。她经常到学校进行环保宣讲,每次宣讲前都会播放一段保护区管理局统一制作的宣传片,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呼伦湖的壮美,了解呼伦湖的重要性,并告诉孩子们要为保护呼伦湖出一份力。她还会将保护区内的一些鸟类、鱼类、植物及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打印成画,拿给孩子们看,教他们辨识,并讲述新右旗及呼伦湖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环保的种子。闫淑玲期盼这颗环保“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据闫淑玲介绍,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右旗办事处和新右旗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基地长期协作,从2011年开始,基地就积极和办事处沟通联络,把保护区知识列入他们的课程安排中,实现了每期课程的全覆盖,通过课件展示直观介绍保护区相关知识,对典型鸟类进行介绍,发放宣传图册,播放呼伦湖专题片等形式开展宣传,9年来共开办90期宣教课程,人数达5000人次。2018年还结合新右旗各中小学的研学活动,到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嘎拉达白辛管护站实地开展参观展板长廊、监控观鸟及实地识别植物等形式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
12月4日,我们报道组来到了拴马桩管护站。“日常巡湖巡护必不可少,但野生动物的保护,单靠我们管护站的几名员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日常监测的同时,还负责辖区内的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周边的牧民群众一同参与保护。”年轻的管护员陈春雷介绍说,为保证呼伦湖生态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在捕鱼期前,管护站工作人员就会挨家挨户进行宣教。在嘎查人员密集地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鸟类》等宣传手册,在显眼地方悬挂宣传条幅,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周边群众的法制观念。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湿地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地球日”等纪念日,以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公共宣传活动,10年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在保护区重点区域、主要路口、保护区外界设立警示宣传标牌100余个,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年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呼伦贝尔日报社和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推出“呼伦湖有奖知识问答”启动以来,也得到了微友的广泛参与与关注。
用爱守护,构筑黄羊的乐园
12月6日上午10时,我们到达呼伦沟管护站时,正好赶上管护人员去给保护区内的黄羊添草,我们报道组随行前往。这群黄羊在2003年冬天越境,走到呼伦湖冰面时遇到了险情,被管护站人员发现并进行了救援,后来在春暖花开时,大部分通过边境线走出了国境,而有8只留在了管护站,经过十多年的繁衍,已经发展到今天的60多只,这群黄羊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稳定繁殖种群。
黄羊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主要栖息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和蒙古国境内。
保护区内的好多牧民可都是守护员,黄羊种群的扩大,牧民们有很大功劳。一路上,牧民哈日础鲁的名字就时常被管护员提起,为了让这些不速之客安心栖息,哈日础鲁一家不得不租用别人的牧场饲喂自家牛羊,还把自己草场上的围栏都拆掉了。黄羊是有灵性的,感受到如此善意和优待,它们留下不走了,一呆就是十多年,最初的几只小群体繁育到了今年的几十只,成了个大家族。
哈日础鲁从小就生活在湖边,这里的环境和生灵已经与他和他的家人的生活融为一体。“黄羊就跟我们的家人一样,对它们我有说不出来的亲切感,我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然后才能安心,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爱护它们,让黄羊生活得更安全,全社会一起为它们建造一个安乐窝。”哈日础鲁说。
随着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呼伦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更得到了沿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前生活着很多牧民,现在通过实施的保护区生态移民项目,牧民都已搬迁出了保护区。哈日础鲁的牛羊都已经迁出保护区,但房子还留着,作为管护人员临时管护点。
一路上,天寒地冻,但是我们报道组成员的心却非常的暖,我们被这些一直默默无闻守护呼伦湖的“生态卫士”所感动,他们是真正守护呼伦湖的行动者、践行者!
记者手记
时至冬季,北方第一大湖的蓝冰又一次如期而至,绽放璀璨光芒。
冬季湖面宁静而圣洁。行走在冰封的湖面上,不禁感慨,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而是万物之一。天人合一,人类与大自然诗意地共存。不在河水里洗尘,把大自然当作父母来敬畏;打猎时不杀幼崽,不食鸟蛋,是为了生灵永续……
世世代代,心怀感恩和敬畏的蒙古族牧民沿袭着万物有灵的祖训、顺应自然的法则和生活理念,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处,传承着古老的游牧文明,护佑着湖边的生态环境,使这片广袤的呼伦湖成为神圣的净土,至今依旧活力无限。
“母亲湖”的丰盈与否,牵动着每一个热爱她的呼伦贝尔人。大自然因成千上万的物种共生共栖而充满魅力,在这样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条上,所有人的命运都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应当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
记者在返回途中,不时可见狐狸、黄羊等野生动物在觅食。遇见车和人,还会回头张望,这幅生动的画面深刻地印在了我们的头脑中。让绿色永远葱茏,让生命永续繁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荣,这应是每一位呼伦贝尔人的共同心声!
(张红杰蒋丽娜李金田康健郭悦马琰孟健西日呼赛汉王益达孟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