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牵住“牛鼻子”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12-11 16:00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一是推行四种模式,确保贫困群众家家有牛养。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创新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四种模式”,将贫困户分为“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四类,分类制定针对性措施,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家有牛养,无劳动能力的户户有分红。对能贷能养的,全部给予贷款支持,鼓励群众自繁自育自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对能贷不能养的,利用贷款购牛,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等方式养牛;对不能贷能养的,使用扶贫项目资金统一购牛,交给贫困户饲养;对不能贷不能养的,由镇村帮助协调项目资金,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协议,进行资金托管,享受利润分成。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确保贫困群众有钱养牛。旗财政先后投入6500万元风险抵押金,存入农业银行、旗信用联社,放大十倍予以发放。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肉牛贷”“繁育贷”“惠农e贷”等,将非标准化、不能确权抵押的肉牛活体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可确权抵押的金融性资产,开创了政银保企多方合作新模式,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要。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实施“三优五不一增一减”、延长贷款周期、无还本续贷等多项优惠政策。2014年以来,全旗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扶贫贷款12.83亿元,居全区首位。2017、2018年,科左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精准扶贫十佳县域银行”称号。

  三是转变经营方式,确保贫困群众养好牛。培育产业指导员和畜牧技术服务员1055名,指导贫困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实行种养结合,全旗种植青贮120万亩/年以上。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旗镇村三级服务网络,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建立黄牛改良站、防疫站各22个,村级冷配点960个,全旗黄牛冷配率达到100%,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实现100%。鼓励贫困户为基础母牛办理养殖保险,损失一头牛可获赔8000-10800元,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确保贫困群众养牛多收益。引进牛肉及牛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536个。“科左后旗黄牛”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科尔沁牛业”是全国第一家通过牛肉产品有机认证的企业,也是中国牛肉行业唯一进入世界肉类组织的企业,“科尔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搞活黄牛线上线下交易,建立大型交易市场1个,活牛超市11家,年交易黄牛达100万头,实现群众全产业链增收。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