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冰雪+”让冷资源迸发热效应
内蒙古新闻网  19-12-23 07:3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年2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呼伦贝尔市盛大开幕。作为主赛场,这场全国赛事带给呼伦贝尔的,将不仅仅是一场冰雪体育盛会,还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如何迈出关键的一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呼伦贝尔冰雪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呼伦贝尔将依托寒冷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优势,实施‘冰雪+旅游、冰雪+产业、冰雪+体育’等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真正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市委书记于立新说。

  借力“十四冬”,呼伦贝尔市高标准建设完善了“十四冬”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扎兰屯市金龙山滑雪场等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这些场馆在“十四冬”之后,将成为当地开展冰雪赛事和群众冰雪运动的重要基地。

  体育本身蕴含着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关联产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赛事的背后,是孕育之中的体育经济。

  呼伦贝尔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近年来承办了国际雪联反季节滑雪赛、全国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单板滑雪U型场地比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雪上技巧比赛及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30多次高水平比赛。呼伦贝尔市广泛开展冬季那达慕、冰雪活动、冰雪嘉年华等冬季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通过系列冰雪赛事撬动呼伦贝尔冬季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市冰雪运动的领军者。2017年,在提出打造国际化冰雪运动名城的目标后,海拉尔的冰雪运动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快车道,海拉尔雪地越野汽车和摩托车锦标赛已连续举办7届,每年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历史上这座素以冰雪运动闻名的城市,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呼伦贝尔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冰雪运动名城,努力打造海拉尔区冰上运动引领核心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滑雪运动先行区,喜桂图、昂勒冰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备的冰雪运动服务体系,参加冰雪运动人次达到500万以上。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冬季旅游、冰雪产业在呼伦贝尔大地上正深度破题。

  呼伦贝尔市冬季漫长、雪原广阔。林海雪原是呼伦贝尔市冬季纯正的底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拓展,呼伦贝尔市被国内众多旅游网站评为国内冰雪游热门目的地。

  呼伦贝尔市在“冰雪+”上大做文章,让冰雪与文化和体育牵手,打造中国冬季旅游新高地。

  从呼伦贝尔市冰雪那达慕,到根河市中国冷极节、牙克石市开雪节、扎兰屯光猪滑雪节、鄂温克族自治旗冬季游牧文化展示活动……呼伦贝尔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冰雪产品,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域的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的冰雪旅游新格局。

  2019年,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重点推出了4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举办10大冰雪品牌活动、开发7大冰雪体验产品,打造出“冰雪+体育”“冰雪+民俗”“冰雪+文化”等深度融合的冬季特色系列旅游产品。

  到2025年,呼伦贝尔冰雪旅游收入有望突破350亿元,真正让冷资源迸发出热效应,让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因畏惧寒冷,通往呼伦贝尔市的路往往成为人们的畏途。可有些企业,对这里的极寒天气却趋之若鹜。

  2009年设立的牙克石高新区,是国内首家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目前已建成4个大型测试场。测试场主要对高端车辆、乘用车、载重汽车、军车进行整车测试,同时对汽车轮胎和其他主要零部件进行测试。这些企业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寒冷气候资源。

  成立于2018年的扎兰屯临空产业园内蒙古飞行学院,相继开展了到海拉尔、新右旗、根河、加格达奇机场转场飞行训练,这对于飞行员应对复杂天气条件、提高飞行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今年8月,新巴尔虎左旗广汽集团寒区试验场开工建设,计划明年10月建成。

  如今,呼伦贝尔已初步形成了以牙克石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汽车测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以陈旗和新左旗冬季汽车试验试驾产业园为两翼,扎兰屯临空产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极冷环境工业产品检验检测产业初具规模。

  到“十四五”末期,呼伦贝尔将初步建成以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体育运动、冰雪工业原件测试、冰雪装备制造、冰雪人才教育培训、寒地高端论坛会展为核心的“6+X”冰雪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冰雪产业年收入可达到450亿元以上,成为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