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呼伦湖风光
呼伦湖报道小组
呼伦湖,又称呼伦池,自古而今其名屡有更易,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达赉湖,意为斯湖之大如海。此湖簇拥于草海之中,夏有清波冬有冰盖,为一方之胜,文人墨客到此,往往挥毫题咏,留下许多诗篇。
1961年7月底,应乌兰夫的邀请,作家、教育家叶圣陶随“文化参观访问团”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参观访问。8月5日,叶圣陶一行前往呼伦湖观光。叶圣陶赋诗描摹湖上风光:
晴波万顷银鳞闪,
几抹轻蓝天际岸。
无山无树益茫茫,
颇觉相形笠泽远。
此外,叶圣陶还专门为呼伦湖的冬季生产以及闻名遐迩的鱼宴留下了诗作。
与叶圣陶先生一同来到呼伦贝尔的,还有著名作家老舍。在游览观光之后,老舍创作了纪行诗作《内蒙东部纪游达赉湖》:
丘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
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
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
回望满洲里,边疆最北边。
1961年夏天这次由中央组织的“文化参观访问团”,也许是呼伦湖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了,除了叶圣陶、老舍,还有翦伯赞、曹禺、端木蕻良等名家,在同一时间里,迎来了如此之多、如此重要的文化名人,这种盛况,几乎空前绝后。
呼伦湖畔,一向盛产玛瑙,作家李准曾经在诗中提及。1984年8月,作家李准和部分文艺界、新闻界人士到内蒙古旅游观光,游湖之后,李准为呼伦湖留下七言绝句一首:
达赉湖边野草花,
玛瑙滩上浪淘沙。
烟波浩渺湖山美,
鱼味天下第一家。
北宋诗人潘大临写诗,刚得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因催租之人败坏了诗兴,此诗便再无下句,终成断章残篇。但这仅有一句之诗,也博得喝彩声声,有人作诗赞之曰:“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我谓此七字,以敌三千首”。如此写诗中断、留下断章的趣事,在呼伦湖也有发生。
1986年8月10日,蒋子龙率作家访问团来满洲里、呼伦湖参观游览并进行采风。途中下起了小雨,他应邀挥毫在一小幅宣纸上写下两句诗:
兴冲冲碰上雨蒙蒙,
雨蒙蒙更觉兴冲冲。
两句写罢,纸上已无余地,后边只好作罢,这便成了蒋子龙仅有两句的诗作《雨中游呼伦湖》。
至于呼伦贝尔本地的作家诗人,以呼伦湖为题而作的诗文,就更加不胜枚举了。譬如,呼伦贝尔市作家冯国仁曾为呼伦湖题咏道:
牧野芳菲无限绿,
北疆一镜豁然开。
波光水影涌云去,
惊看鱼舟天外来。
呼伦湖这一方碧水,是生机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诗篇传扬了她的美名,她激发了诗人们吟诗作赋的雅兴!
记者手记
典籍之中,有呼伦湖的记录;诗文之中,有呼伦湖的风采;牧民口中,有呼伦湖的传说;牧场内外,有呼伦湖的歌谣!
呼伦湖,一处有历史的湖泊;呼伦湖,一处有记忆的湖泊。
当记者环湖而行,每每就会听到当地的人们讲述起关于呼伦湖的传说,讲述起呼伦湖周边发生的历史故事。而文人雅士们在此留下的诗词歌赋、长歌短调,也每每在记者的心头浮起。
奔驰在巴尔虎草原,骋目于冰封的大湖之上,轻轻吟哦着前人的诗句,诗与景交融,情与境交汇,令人生起无限的感慨。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山水无言,借诗人之笔而远近播名;诗人有幸,借大美山河而激发灵感、激情。壮丽的景致,蕴藉的词章,一时齐备于呼伦湖上。
读诗,看景,环湖而行,令人不禁也想提笔挥洒,为呼伦湖作一首赞美歌谣。可是,看到前人的题咏如此丰富而精彩,看到管护人员的工作如此尽职尽责,似乎题诗作赋又显得有些轻飘飘了。与其题诗作赋,不如也投身于呼伦湖的保护、呼伦湖的宣传之中吧!
(张红杰李金田蒋丽娜郭悦孟健康健马琰西日呼赛汉王益达孟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