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发放爱心物资
边晒太阳边梳头
屋子里挂着孩子们回赠学校的猪肉
“离别,下一站。”支教第四天的关键词,看到大沟完小的孩子们对着我和另一位支教老师崔恒嘉道别,心酸地蹲下来和他们挥手,当十几名学生一齐弯腰鞠躬并说“老师再见”时,我转过了身,眼睛有些模糊。
12月11日,为大沟完小的学生们上完两节课后,学校开始“放大周”,我和支教老师崔恒嘉前往下一个支教校点继续支教。
梳头
1
在小凉山适应了几天,发现当太阳照射比较充足时,室内外的温度会有明显的变化。在晴天的午后,学生们会趁着天气暖和接热水洗头发,孩子们的行动很是迅速,一会儿就都洗完了,有的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学生会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洗。看到女生们正在晾头发,我赶忙跑到教室宿舍把带给她们的卡通小皮筋拿出来,准备给女学生们梳辫子。
我坐在乒乓球案上,学生们排着队等我梳头发,长期支教老师杨佳慧也一起为她们扎辫子。有的学生头发较长,我就给梳个麻花辫,女生摸摸头发羞涩地对我说谢谢。我对着一个短头发女孩说:“你的头发有点短,我给你扎个冲天辫行不行?”女孩子点点头。
“老师,你给我扎头发的皮筋送我了吗?”学生小心翼翼地问着,我肯定地回答,告诉她们这是送给大家的小礼物,孩子们眼神纯真,珍惜地收藏好每一根小皮筋。
很少给小孩子梳头发,有点笨手笨脚的,回头一看,杨佳慧老师已经给几个女孩梳好了丸子头。“我来了以后经常会给她们扎辫子,也给她们买些好看的皮筋儿。”杨佳慧很有爱心,对每个学生都十分关心。
晚自习时去上课,发现有的学生把丸子头已经拆开了,询问时有的学生说不好意思梳着这么好看的头发上课,就悄悄地换回了原来的马尾辫。
放假
2
大沟完小的学生(除学前班)全部住宿,因此每两个星期要放一次假,每次四天,叫“放大周”。我刚开始给学生们讲安全课时,有的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家就住在附近的山坡上。”也有的学生则表示回家要步行3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对于每名学生来说都非常期待。
今天学生们很雀跃,明显比之前几天要活泼些,有的学生仰起头问我:“老师,我们周日回来的时候,你还在学校吗?”我心情有点小失落,安慰他们说老师要根据支教团的安排,要去另一所小学了。孩子们脸上有失望的表情,也有女孩子趴在我耳边悄声说,老师我很喜欢你。很想承诺孩子们会回来看他们,话到嘴边我没有说出口,脑海里想起支教动员会上,团长杨曦霆的反复叮嘱:“在无法确定能实现的情况下,不要给孩子们承诺,如果你答应他们而没有兑现,会让孩子们很难受。”
上午安排给我两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即将期末考试,复习时间很是紧张。我为学生们出了几道加减法的题目,还出了两道应用题,学生们边抄写题目,边计算。教室里很安静,看着每一名学生拿着铅笔头认真写题的样子,我有些不舍,很想和他们多相处些日子。每一名学生都非常质朴,开始接触时,他们还都有些害羞,经过几天相处熟悉之后,他们的善良和纯真都显露出来,他们从本子上撕下一张张画作送给我。画上是他们心目中,从内蒙古远道而来的宋老师的样子,也是他们送给我的纪念。
“想去远方的山川,想去海边看海鸥,不管风雨有多少,有你就足够……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学生们齐声合唱送给我祝福,每一句都敲击着我的心。
他们问我,老师你见过大海吗?这些学生多数没有见过大海,没吃过肯德基,甚至有的学生没去过县城,我告诉他们:“老师通过努力学习,实现了幼时的梦想,也实现了坐在沙滩上看大海。”很多学生纷纷说着自己的梦想,想当军人、当医生,还有一名学生想当自行车手,在小凉山的深处,一颗颗梦想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
回礼
3
在大沟完小的厨房里,挂着一条条腊肉,刚到这里时,当地教师告诉我们,彝族新年刚刚过完,这些是学生们从家中拎来的。老师们说:“彝族的习俗是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杀年猪,劳累一年的彝家要‘享腊以送旧迎新’,还要载歌载舞欢庆。在开学时,有的学生会带着一条猪肉来到学校表达尊师感恩,而校长老师则会送学习用品等作为礼物回赠。”
初来小凉山,对挂着腊肉的农家、身穿彝族服饰的人们充满好奇,随后的接触和了解中,得知彝族年已是一种年文化,过完年,背肉去送给不能在一起过年的亲戚和自己最尊敬的人是彝族风俗。
每次围在厨房火炉边吃饭或者与老师们讨论课程时,就坐在挂着的腊肉下方,站起身时总是忘记头上方有腊肉,就会直接撞在肉上,我和另一名支教老师都戴着滇西北支教团的帽子,在多次头撞腊肉后,帽子顶总是一片油乎乎的印记。
那天中午,学校给学生发了学生奶和鸡蛋,听说鸡蛋是一位爱心人士捐赠的,学生们开心地拿着校长、老师给他们的学习用品“回礼”准备放学回家。“老师再见!”“老师希望你开心健康!”“老师希望你们再回来!”学生们礼貌地挥手道别,言语中有依依不舍,也有期待。
叮嘱他们要努力学习,等走出大山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这一群关爱他们的支教老师。
在大沟完小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这里的学生们质朴又积极向上,老师们也都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记者宋美慧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