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内蒙古新闻网  19-12-30 09:54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记者刘军

  在大青山前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现实。“我市已经全面停止大青山山脉呼市境内矿山企业勘查、开发建设活动,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丽。”周边村民自豪地说。

  大青山前坡的蜕变只是一个缩影。规划兴建绿色生态屏障、全面保护湿地、河湖全面“挂长”、设立生态保护红线、铁腕治污改善空气质量……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更强的定力、更大的决心、加倍的努力,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一幅“美丽呼和浩特”的画卷徐徐展开,成为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生态理念构筑“绿色城市”

  “现在的呼和浩特才是名副其实的塞外青城。”说起我市近年来的变化,市民马东升直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气好了、树草多了。

  一片片、一串串、一点点绿色正在逐步覆盖首府全域,串联起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让整座城市成为大美形态的公园。一幅幅美景,承载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彰显着首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呼和浩特人的梦想。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如何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绿色溢满城市?如何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呼和浩特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

  作为首府重要天然生态屏障的大青山,曾经由于私采滥挖等人为因素及自然原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如今,随着“揽山入城”战略的实施,呼和浩特市全面停止了大青山山脉呼市境内矿山企业勘查、开发建设活动,深入推进40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巩固提升沙坑景观治理项目,种植苗木1476万株(丛),取缔违规矿山开采等污染企业268家,好山好水好风光融进了城市。

  如今,首府的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主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二环沿线19个渣土山改造建成8个山体公园,建成哈拉沁生态公园、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北山公园、秋岭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满足市民不同的游览休闲需求。新建续建公园、游园80个,广场绿地25处,街旁绿地169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地率达36.87%,绿化覆盖率达39.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9平方米。

  精心打造了全长56公里的环城水系景观,完成绿化改造600公顷,治理水域320公顷。其中沿河“百里慢道”和“百亩花田”的打造,将机场路慢行系统、大青山前坡慢行系统连接起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安全顺畅、景色宜人的步行、骑行慢道。

  生态建设夯实“绿色根基”

  “种下一片绿,是我们与春天不变的约定!”每年春季,呼和浩特都会掀起一场植绿高潮。沙漠荒山、交通干线两侧、城市乡村……到处彩旗飘飘、人头攒动,青城大地正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绿色根基亦在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夯实。

  一提到“沙漠”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景象。当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的和林县大红城乡境内的白二爷沙坝时,看到却是另一幅景象,曾经风沙肆虐的茫茫沙漠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绿洲”,成了百鸟的乐园……通过多年的治沙建设,这里的沙漠不仅被“穿”上了绿装,还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聚宝盆。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万亩“魔鬼大三角”被改造成了如今的林海屏障。

  从“一棵绿树”到“一片林海”,这里,让首府蓝天回归,绿树森森。如今,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820多万立方米,森林面积557.59万亩,森林覆盖率21.59%,荣膺“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生态首府、绿色家园正逐渐成为呼和浩特的新名片。

  “之前这里一到春天,那是豆大的沙粒往脸上打,天是灰灰的。可你瞧瞧现在,天蓝了、水清了,空气也越来越好了!”市民庞杰说起呼和浩特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下,生态,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公约数——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进展,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逐步淘汰,居民清洁炉具替换全面开展,2018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2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1.9%;全力实施清洁能源替换,蓝天比例达到73%,居省会城市第二位;碧水保卫战步伐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劣五类水体消除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区7段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大青山范围内采石采矿作业全面停止,重点行业企业土壤基础信息调查基本完成,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清单全面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到2022年前全市将新增绿化面积250万亩……

  生态产业孕育“绿色动能”

  位于我市北部的大青山前坡,蓝天、碧水、青草、白云相映成趣。这个如今已成为呼和浩特“绿肺”的地方,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已变成首府的一块生态优先的试金石。

  要一座青山,还是要一堆石料?治理之初,这成为摆在执政者和居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2012年,大青山前坡生态保卫战全面打响,各类生产开发活动被勒令一律停止。

  这样取舍,真的划算?“以前村村生产石灰、腻子粉,处处冒白烟;现在,农家乐、庭院经济、林下经济、休闲观光产业红红火火。”今昔对比,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已经给出明确答案。

  其实这只是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组“快闪”而已。

  发展必须生态优先,这是“红线”和第一位要求。我市正在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率先破题,生态账越算越细,经济发展新逻辑愈发鲜明。

  清水河县曾是自治区级贫困县。近些年,当地开展大规模生态造林,发展林果产业,并创立起品牌,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将农民利益紧紧联结到林果产业链上,昔日不起眼的“小野果”正成为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借力“生态+”,逐梦“绿富美”,让产业链串联致富链,显然,呼和浩特的绿色崛起,不仅是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一条生态惠民富民之路。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把生态优先体现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锤接着一锤敲,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每个呼和浩特人也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