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校园电信诈骗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0 11:32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日前,昆区一位家长接到“自家孩子”的QQ信息,要求她转7万余元培训费,家长没有多想立即转款,结果被骗7万余元。临近假期,针对校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却仍然在发生,骗子们手法不断翻新,目标从高校、中职院校,转向低年龄段在校生家长。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不少学校已经主动出击,将公安民警请进校园进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

  家长被骗

  临近放假,包头市24小时警局一篇名为《孩子在外的家长注意了,警惕骗子冒充子女要钱》的帖子引发广泛关注。

  原来,日前昆区李女士报警称:下午上班时,她收到一个陌生QQ号添加好友的信息,对方自称是李女士远在厦门读书的儿子,新换了QQ号,正在上计算机课,不方便打电话。她通过后,对方称学校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要搞培训班,自己想参加,但是培训费用较贵,并且已到缴费截止日。李女士当时想,孩子要求上进是好事,便通过手机银行转了7万余元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谁知转完账后,对方又说还有两门课程想报,仍需数万元,恰好当时李女士卡上没钱了,就让对方等等,准备回家去取。路上,李女士电话联系了她的儿子,才发现被骗。

  帖子中提示家长:“近期,我市发生多起冒充子女以学费、培训费名义向家长要钱的诈骗案件,如果您收到孩子要钱的信息,一定要打电话核实清楚,避免上当受骗。”

  “反诈”宣传

  市公安局培训支队民警贾雴看到这个帖子后,就再也坐不住了,贾雴一直专注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因为转战不同的地点讲课,他的课件已经改了不下五遍,“每换一个场合,换一批听众,我就要重新找案例,增加贴近性。”贾雴说。此前,他以楼长的身份,曾经走进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进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我们就是在跟骗子抢时间,去讲得越早,越可能防止骗子得手。”他告诉记者,去内科大作讲座时,有两名学生干部恰巧有事没有去,结果两个人因网络刷单先后被骗数千元。为此,贾雴曾懊恼没有把当天的讲座开成“强制”参加的。

  此次,他及时与昆区公安分局联系,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1月2日下午,贾雴赶到宏昌学校,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学生普及了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知识及针对学生群体的常见诈骗手段。同时,为大家支招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学生的热情很高,互动非常积极。他们说有些案例就在自己身边的亲友身上发生过……没有想到效果会这样好。”贾雴告诉记者。

  贾雴提醒同学们要保护好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他告诫同学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为赢利骗局所诱惑而上当受骗,遇到各种骗局一律遵循“谈钱不轻信、坚决不链接、绝对不打款”的“三不”原则,一旦上当受骗,保存证据立即报警。

  侵蚀校园

  据介绍,随着市民的防骗意识不断提高,冒充熟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已经升级到了针对受害人“量身定做”诈骗套路的程度,目的就是获取受害人的信任,这种时候,千万不能因为对方说出的准确的个人信息而放松警惕,要知道,这些个人信息很有可能是利用非法手段获得的。

  市公安局培训支队将电信诈骗分为48类,其中,网络兼职刷单、淘宝退款、购物退税、兑换积分、扫二维码、利用手机通信软件冒充亲友、虚假中奖等手段已经“渗透”进校园,从我市2019年11月连续一周的电信诈骗报案情况看,我市大中专院校被骗学生较多。

  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校学生频繁受骗,应当引起学校的注意。结合最近发生的多起因家长轻信孩子要培训费被骗案件,反映出骗子不仅将目标锁定至大中专院校,且已经盯上了年龄较小的学生的家长。因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不但要进大中专院校,还要进中小学校,让学生转告家长,让家长互相提醒。

  防骗秘籍

  据了解,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已经行动起来,主动走进校园,以身边的案例为教材,为学生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常识。除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邀请民警进校园进行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外,宏昌学校等中学也纷纷主动将反电信诈骗宣传引入校园。

  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并非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贾雴进校园所做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PPT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它告诉你们爱的人和爱你们的人。”意在告诉学生们将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和防范常识宣传出去,至少影响周围10个亲朋好友,共同提高防范意识,以团队的力量狙击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并非不可防不可控。警方提醒,如果遇到陌生人通过电脑或者短信息说出你的个的信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谈钱需谨慎。电信诈骗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如果收到跟钱相关的电话、信息、聊天消息,就要有所警惕,最保险的方式就是直接拒绝或者不予理睬,使骗子没有可乘之机。

  身份核实。当收到“熟人”“亲友”“同事”“家人”“领导”“客户”的短信、消息时,最好的核实对方身份的方式就是和对方视频通话。如果对方找借口不敢视频通话,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对方是骗子了。

  多途径核实。可以求助其他熟悉的人来核实对方的真实性,这样被诈骗的可能性就会下降。

  很多骗子打着培训班的幌子招摇撞骗,事先通过不法渠道获得学生以及家长的信息,利用设置好的话术让家长消除戒心。希望家长们擦亮双眼,凡是涉及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记者 万菲)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