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2 01:0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2019年1月3日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作出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历史学科发展,推动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指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论述,是每一位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和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鉴,本是古代一种盛水的青铜器,盛水后可以照出人的样子,后引申出镜子、儆戒、教训等含义。鉴古知今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史鉴传统,正所谓“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如周文王就曾强调“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重视借鉴历史经验,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治政名言。

  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是古代史学家历史研究和撰述的根本落脚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立意则为“专取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从而帮助统治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阅览后,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充分继承和弘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历史资政和借鉴作用。

  学习和研究历史有助于人们认清国情、世情,为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中华文明更是5000多年从未中断,今日之中国正是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人民大众缔造出来的。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创造历史需要在一定基础和条件下进行的,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和条件而随心所欲地创造。人们创造历史的基础和条件正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正所谓“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过去,但最终归宿却是现实和未来,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有助于帮助人们认清国情、世情,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也促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要求史学工作者直面问题、系统研究,深刻探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成果。

  新时代历史研究承担着振奋民族精神、助力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深度认同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但是,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严重的摧残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西方物质文明的巨大优势,人们曾质疑和否定中华文化,这种情况不容小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由此可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否定过去、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这样只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历史学和历史研究存续人类文化、铸牢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社会功能,扎根于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一深厚基础,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以此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用文化的力量提振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永葆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生命力。另外,要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中国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做到“和而不同”,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史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史学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新时代,史学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继承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投身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史学工作者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做到真懂真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明晰“为什么人”这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民为邦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还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学风,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学术浮夸、学术抄袭、学术腐败等现象,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立志做大学问,甘心坐冷板凳,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思想,内入于心、外化于行,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在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赵金辉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