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表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深入贯彻自治区两会精神,准确把握国有林区职能定位,转动能、调结构、补短板,在提供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中追求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贡献力量。
陈佰山说,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的20年间,林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净提高了50%,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成效巨大。
大兴安岭杜鹃开满山
陈佰山表示,下一步,大兴安岭林区将认真落实“加强绿色内蒙古建设”的要求,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政治责任,遵循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原则,着力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制度体系建设,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之基,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一是坚守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毁林开垦、绿卫行动、清理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坚决维护国有林区的原真性、完整性。抓紧抓实森林防灭火工作,坚决封住山、管好人,强化管控、全域巡护、重兵投入,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增设关卡、靠前驻防,探索大型装备、直升机等现代装备技术在防灭火领域应用,提高火情早期处置和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推进建立林业、地方、铁路、森林消防等联防联动机制,坚决守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二是提升质量。对接国家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承接国土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工程,落实好退耕还林工作,探索对原始林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封闭管护,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林分改造等措施,不断提高单位公顷蓄积,促进森林面积、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不断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加快推进管护、林政、防火多站合一,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工程购买服务,推动营造林、森林调查等林业技术对外合作,提升改革的综合效益。让大兴安岭这块水库碳库基因库发挥更大的生态效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三是做靓名片。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建设国际重要湿地、泰加林基因库、种质资源库、天然林修复、科研科考科普、珍稀物种保护的生态样地,建设没有围墙的自然博物馆和森林生态的科普课堂,打造森林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四是强化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落实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国有林管理、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监管等制度,全面提升依法治林、科技支撑、灾害防控、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等能力,推动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的林区治理体系,努力成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先行标杆”。
河流湿地-不冻河
远山森林防火瞭望
陈佰山说,大兴安岭林区将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一是打造知名的商品林和碳汇储备基地。大力培育西伯利亚红松、云杉、樟子松等珍贵树种,高质量完成森林经营任务,逐步优化森林结构,增加森林碳汇能力。开展天然次生林碳汇项目和湿地碳汇项目试点,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创新林业碳汇发展机制,推进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营,发展碳汇经济。二是打造特色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目的地。立足大森林、大湿地、大雪原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体验大兴安岭森林、火山、湿地、千里杜鹃、森林文化等为依托,重点建设12个特色小镇、12个特色林场、5条精品线路、18个自驾车营地、2条国家风景道、2条国家步道、6条森林游步道、10个森林康养基地。重点打造阿尔山地质观光、温泉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毕拉河火山森林、民族文化为景观内涵的生态观光、森林康养、原始渔猎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北部原始林区冰雪极地探险、科研科考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抓住“十四冬”的机遇,利用大兴安岭特有的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推广“旅游+产业”“+林场”“+文化”等模式,塑造大旅游格局。三是打造优质的森林生态食品药品供应区。探索推进以大果沙棘、蓝莓等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黑木耳、滑子菇等为主的林菌产业,以森林猪、森林鸡等为主的林畜产业,以蕨菜、四叶菜等为主的林菜产业,以芍药、北五味子等地道药材为主的林药产业,以驯鹿、森林猪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体系。依托“天然水塔”的优势,探索打造水产业基地。同时,突出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带动,建立“龙头+基地+林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诺敏山、冷极等品牌和“蒙字标”,推进林区“三品一标”建设;逐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技支撑等政策,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