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名片,也是最美的底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讲好内蒙古故事、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文明内蒙古建设绘出“路线图”。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推进文明内蒙古建设,对于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作用。
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一份感动在内心萌发,一种力量在心中激荡。
2019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好医生好护士、北疆最美警察、“北疆英模”“北疆楷模”等活动的开展,让一批又一批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涌现出来,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模范、学习模范、捍卫模范、关爱模范的浓厚氛围,获得代表、委员点赞。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制度保障。不久前召开的全区文明办主任会议确定了2020年四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自治区人大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树立文明风尚的保障作用;探索实施地区文明指数发布制度,形成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与长效机制;贯彻自治区善行义举嘉许礼遇办法,促进形成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组织开展第二届“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月”活动,并将其作为推进文明内蒙古建设的重要举措长期坚持下去。
诚信是反映一个地区精神面貌的显著标志。自治区政协委员、呼和浩特市工商联副主席赵万胜建议,要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失信黑名单”。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典泽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志忠建议,制定自治区文明交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联合惩戒机制,促使行为人提高文明交通意识。
建设文明内蒙古,讲好内蒙古故事是题中应有之义。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网草原频道主编王金梅建议,宣传思想工作应“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进一步创新形式。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采访部制片人雪梅建议,推送公共文化服务要进行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对手机移动端使用情况做摸底调查,使推送内容更有针对性、吸引力。
播种文明,守望幸福。自治区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在移风易俗、扶贫扶志上下足功夫。深化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以旗县为主,做好“十星家庭”和“守望相助好家园”自然村屯评选,加强身边榜样的选树和宣传。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以破除陈规陋习为着力点,加强村规民约建设,立章程、明规矩、搞服务,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让文明成为内蒙古的气质和形象。
增强文化软实力
用文艺作品滋养人格魅力,用文化生活塑造精神气质。
2019年,全区75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喜闻乐见、服务群众、打动人心的演出8700多场。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副队长向阳在发言中说:“我要进一步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宣传好党的政策,永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本色。”
文化建设,重在保护与发展。“全面盘清我区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文化资源状况,科学评价文化资源价值,才能对全区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出版集团创新中心主任周承英说。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建议,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加大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力度。自治区人大代表、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冯印强说:“要充分挖掘全区文化产业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竞争力。”
“为打造文化大区、文化强区,应增设剧场和文化舞台,使文化艺术融入百姓生活中。”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苏日娜说。
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是建设文明内蒙古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建议,在农村牧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因地制宜把全民阅读活动与建设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居民整体文化素质。
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长乌恩认为,要突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新时代农村牧区文化系统,建设基层思想文化阵地。自治区人大代表、乌兰察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梁能伟建议,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农业文化等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2020年,内蒙古迈向文明的脚步更加从容,文明之花将盛放草原大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俊楼 及庆玲 李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