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逆春运”:时代发展的新旋律
内蒙古新闻网  20-01-20 22:2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春运”一词的出现,是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自此之后,每到年底,春运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甚至还出现了“春运经济”“春运饱和”等一系列现象化的词语,而如今,又有一个新词会提上新的日程,就是“逆春运”,意思是现在有些年轻人春节不返乡,而是在农村老家的父母进城和孩子一起过年,年后再返回农村,并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已经是很常见的趋势。

出现“逆春运”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城市生活,所以让村里的老人到城里过年,脱离乡村过年的固定模式,感受城市里的“年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相对而言,城市因为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有文化气息的浓郁,在“年味”的普及和施行方面要更文明更便捷更多元更灵活,这一点是绝对胜于乡村的。对比之下,乡村的“年味”最主要形式是相聚言欢,而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视频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乡村一成不变的过年形式也不再有太大的吸引力。同时,回乡村过年,对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而言,也有一些经济方面的考虑,如为了赚取3倍的工资,回家之后的日常花费有些捉襟见肘等等因素,还有回家所用的时间要占据不太长的假期,这也会成为他们选择在城里过年的重要因素。

无论怎样,岁殊时易,真情不移。无论是“春运”还是 “逆春运”,体现的还是中国人对于新年“年味”的追求,以往是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而现在流行的是只要一家人能够团聚,就是最好的“年味”,伴随新年的热情与热闹,这种团聚就显得更富意义和价值。(王美花)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