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吉日木图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老一辈乌兰牧骑,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乌兰牧骑的精神传承……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对周总理说,“党和政府的声音难以传递到基层,人民群众了解不到社会主义新文化。”其实,不仅是党的声音传不到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成问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看过演出”。
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这种状况和心愿,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为把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直接地、经常地送到广大农牧民居住和生产的牧场,便成立了乌兰牧骑。
老一辈乌兰牧骑人用60年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执着,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扎根人民,什么是深入生活!
而他们不仅收到了牧民无数的哈达和银碗,更收获了国家领导人真切的关怀。
毛主席曾3次接见乌兰牧骑的文艺战士,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都曾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汇报演出,周总理更是先后接见12次。
1975年,周总理病重住进北京医院,当看到电视转播国庆演出场面时,十分关心地询问身边工作人员:乌兰牧骑来了没有?来的是老队伍还是新队伍?就是在周总理的亲切倡导下,乌兰牧骑走向全国,真正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周总理设宴招待全国巡回演出归来的三个队的乌兰牧骑队员时,对队员们说,“牧骑么,我建议要骑马,成为名副其实的‘牧骑’。骑上马,带上帐篷,也挺好。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
时代在变,乌兰牧骑的演出宗旨从未改变,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即便只有一个观众,照样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