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当聚光灯照耀在采买年货、亲友聚会的时候,却少有人关注到他人对你曾经默默无闻、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肯定。
▲1月22日,胡杨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高金玺收到了建档立卡平贫困户潘玉秀亲手纳的一双鞋垫。
▲高金玺仔细端详着彩色的鞋垫,感谢着潘玉秀对扶贫工作的认可。
1月22日,胡杨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高金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小确幸”,建档立卡人员潘玉秀一大早到办事处给他送来了亲纳的鞋垫。区别于其他建档立卡人员,潘玉秀是更具美好信念的新时代贫困户。她的孩子何宝军说:“父亲去世后,妈妈变成了家里的英雄”。生活苦乐参半,她义无反顾的挡在前面,只为心里的一点点甜,承担所有艰辛,种地、养羊、种葡萄、照顾孩子几乎占据了她所有时间,视力下降,看东西也愈发模糊,夜里仍然守着缝纫机忙不停。她说:“人家扶贫干部帮我捆葡萄架、帮我掰玉米,我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家里也没有什么,就想做些鞋垫当新年礼物。”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努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工作的落脚点,是让贫困人力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同步步入小康社会。潘玉秀家是因病致贫,丈夫重病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上大学二年级,小儿子也4岁了。精准扶贫以来,在帮扶主体与帮扶目标精准脱贫能力建设方面,多方发力共同致力于脱贫致富。胡杨社区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强化产业扶贫,确定结对帮扶的党员,加强扶志扶智工作,为潘玉秀安排农牧专家多次入户教学羊群饲养、葡萄树培育的知识。几年来,工作人员在她农忙时从未缺席,秋收时不仅下地帮忙干活,还主动联系帮助销售玉米。高金玺说:“我刚来到胡杨社区时,潘玉秀给我的感受是特别能吃苦,也十分要强。今年社区因地制宜,为她引进了本地的特色葡萄苗种植,越冬时,我们一看天冷就去帮忙给葡萄苗埋土防寒,明年水渠建好后,她浇水很方便。我们这里种出的葡萄市场反馈都比较好,将来也能依靠这个获得收入。“
▲潘玉秀在放羊空闲之余亲手为扶贫专干纳的鞋垫。
潘玉秀亲手送上自己做的鞋垫时,激动的说:“2019年卖了8只羊,有2万多元的收入,院里还养着大大小小近30只羊,明年还能种葡萄。我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不然对不起政府和这么多尽心尽力帮助我们一家的人!”
精准扶贫似一支笔,需通过自己的精准努力追寻幸福的色彩。琼瑶万里酒增价,桂玉一炊人少钱。葡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虽然一切浩瀚都归于渺小,但值得期待的地方都是热土。
潘玉秀家经济收入上升体现了从大水漫灌的救济式扶贫到赋能与保障同时并举的扶贫成效。扶贫工作者的全心投入以及扶贫受益者有效的参与,提高了扶贫项目对贫困需求的瞄准精度。适宜的开展方式和切实可行的扶贫手段,让潘玉秀掌握了获得收入的技能,也拥有了一种能力,一种能不止于当下,看的远一点却并不陡峭的高度,是坚信能够战胜贫困的能力。
小步走,不停步
法国作家加缪曾经说过: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不要走在我身后,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胡杨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高金玺,扶贫专干高勇,郑国柱等人用真情长期落实帮扶,把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带到帮扶对象身边,通过政策帮扶、物质支援和思想引导,推动贫困者主动脱贫。他们经年累月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更成为了知心的朋友。社会政策托底,以福利体系保障,通过稳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以保证让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收入都能稳定超过当地贫困线。这不仅体现在组织体系和具体措施上,还体现在真诚有效的日常互动中。
随着精准扶贫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核心问题得到回答,扶贫基层组织能力得到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服务都在基层,成效也出在基层,乌达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为核心的扶贫方略基本形成,确保乌达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圆满收官。
幸福绽放的过程,有时是没有选择后的那一股子倔强,所谓坚强,也是有无数人向你伸出了手,有些是为你指引方向,有些拉着你走向了光亮。
贫困是暂时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与建档立卡人员并肩前行,共同参与、构建生活崭新的面貌。家国锦绣,抱膝闲看,舒心谈笑……幸福在于奋斗,答案在于坚持。(田峰、高嵘(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