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用口罩把自己“遮挡”起来,用居家把自己“隔离”起来,举国上下都收起了往昔新年的喧嚣,万事万物都显得如此寂寥。在这份孤寂的对“冬去春来”的期盼中,实时变更的疫情公报、实时刷新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是牵动着每一个“宅”在家中的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
虽然专家说: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远低与SARS,但致死率再低,那生病的、死去的也不仅仅是一组组数字,而是一个个血肉同胞、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
多恩说:“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每一个在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都是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关在家中的人和在病痛中饱受折磨的人其实没有差别,病毒在侵蚀他们身体的同时,也在侵蚀我们的心灵。
所以,在这场瘟疫中,无论谁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无论谁死去,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休戚与共”。
正是有了这份“休戚与共”的情感,我们才能感受到寒冬中那一份份让人热泪盈眶的温暖与善良。为抗疫捐出全部积蓄的四川环卫老人、骑了40公里电动三轮为医院捐菜的武汉农民、为建设火神山医院夜以继日工作最后却将工资全部捐出的建筑工人……他们平凡朴实,但又坚强伟大,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撑起了“天佑中华”的这片“天”,他们用最真实的行动诠释着古老中华亘古流传的这个哲理——“休戚与共”。
最近,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留言火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一句句借用中国古诗词所写的留言中,蕴涵的其实就是那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疫情当前,不止是日本,多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各界也向中方捐助了疫情防控物资,令人感到满满的“休戚与共”的“同袍”之情。
加缪《鼠疫》的最后一章,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当他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内心的思想直接掺合到成千上万的鼠疫患者的呻吟中去的时候,他就会想到自己所经受的痛苦没有一项不是别人的痛苦,想到平时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痛苦往往是与别人毫不相干的,而现在大家却都能够同病相怜,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
我想,这里所讲的“快慰”应该这么理解,它其实是人们在经历过大劫大难、生死考验之后,对同样作为人类一份子的他者一种“休戚与共”的同病相怜的认同,这种认同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另一种表达。一直以来,中国对世界各国以诚相待、不吝援手,今天中国人民遭遇了比较严重的困厄灾难,也一定会获得众人“休戚与共”的帮助与支援,来“同克时艰”。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马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