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染的凶险中,强迫自己完成心理建设
想起在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熬一个大夜班,忙忙碌碌一个晚上,不知不觉中,天边就泛起了冷清的青灰色。下班回家之后,美美地吃上一口先生杜宇做得可口饭菜,困意就席卷而来,她能睡个昏天暗地。
如今,在距离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分钟车程的一处酒店里,张娟意外地失去了过往的好睡眠。透过窗帘缝隙,外面似乎永远都是被染了墨汁一样的暮色。
失眠让张娟的脑海里抑制不住地浮现出各种臆想,想的最多的是,她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之后的种种可怕后果。即使胡思乱想,她也无法想象如果家人失去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境况。
张娟不敢再想下去了。
这是张娟刚到荆门市几天的真实感受。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所有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都是每人一个房间,即使下班,也不能互相串门交流,饭都是定时由酒店的工作人员送上门。所以,一切压力,都需要自己承担。
因为身处新冠肺炎暴发地,她所在的荆门市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她比任何旁观者都了解这次疫情的严重性——被传染的风险极高,而且有可能造成死亡。
结婚才5个多月的张娟需要克服心理压力,面对死亡。尽管死亡这两个字,在过去的护士生涯中并不是一个陌生字眼。但眼下却需要她亲身涉险,像一个士兵参与到这场对抗疫情的征战中。
而实际上,这并非夸张。除了常规的护理之外,张娟需要帮助卧床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接大小便。
被感染的凶险,四处潜伏。
除了与患者密切接触,粪口传播也成为被感染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所以,不难理解,有很多医护人员即使防护措施做得再好,也有不幸被感染者。
克服恐惧是张娟援助武汉的第一课。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张娟却无法等到那天,尤其是第二天上班时,失眠让张娟感觉头脑昏沉,双眼肿胀干涩。尽管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出现过失误,但她还是明显感觉到睡眠不足,带给她的是反应的迟钝,手里的动作难以匹配大脑发出的指令,总会慢半拍。
过去多年的专业训练,让张娟无法容忍自己的脆弱,她也会觉得心里不安。她告诉记者:“睡不着的时候,我会吃安定药。这样就能尽快入睡,不会影响第二天上班。上班一忙起来,就什么都忘记了。”
在一片片安定药片中,张娟强迫自己完成了新的心理建设。
工作脚下生风,悉心照顾患者
新冠肺炎的感染患者是没有家属陪护的,因此,除了雾化、输液、打针、做咽拭子……这些日常护理工作之外,张娟承担起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一切生活起居的帮手,包括喂饭、翻身、接大小便。
张娟成了众多患者临时的亲人。因为人手不够,工作繁重且琐碎,工作期间的张娟几乎是一路小跑穿梭在病区。
因为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再加之武汉的气候原因,张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粗重的呼吸,她开始呼吸不畅。张娟描述说:“就像刚跑完八百米一样,有种要窒息的感觉。”
就像有人恐高一样,张娟对环境十分敏感,即使在家时,不论冬天还是夏天,必须开窗才会觉得舒服。所以,她既要适应防护服带来的笨重与不便的同时,还要尽快克服难以适应新环境这个障碍。她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比平时更加专注于工作,使自己慢慢适应了新环境。
张娟说:“每天下班之后,背后全是汗,等到干了以后防护服不透气又会感觉湿冷。”摘掉口罩和护目镜,脸上留下的是深深的勒痕。勒痕很痒,她忍不住去挠。
这一切,张娟都会默默忍受。她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在她看来,比起那些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她的一切不适都是微不足道的。
张娟把所经历的一切都写成了日记。
2月4日,在为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量血压的过程中,张娟明显到感到对方有情绪,就试着和他聊天。对方语速很快,以至于张娟有些没听懂。对方得知张娟是内蒙古来的医护人员,就有些歉意地告诉张娟,他情绪不好,所以没有按时吃药。张娟和他聊了一会儿,对方的情绪明显好转了起来,他道谢说:“你们能从内蒙古来,真的很不容易。我一定按时吃药。”
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样是张娟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病区内有一位26岁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这是张娟重点关照对象,但是她又知道,凡是新冠肺炎患者都十分敏感,如果太过正式聊天则会加剧对方的恐惧。所以,张娟每次为他做护理的时候,尽量以轻松的话题切入,问他最近身体的感觉。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声音很小,回答的内容则是“就那样”或者是“一般”。张娟不断给他暗示:“和你同病房的那个大叔比你年龄大很多,但现在都出院了。你也要好好吃饭,增强免疫力,争取早日出院。”张娟还会把自己从老家带来的特产送给他,为他打水送饭,代买东西……信任在这些小事当中慢慢建立起来了。
在医院,死亡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禁谈话题。在张娟看来,这并非逃避,而是不给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医护人员造成太多心理上的压力。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每次上班的时候听到护士长告诉她说,又有几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时,张娟觉得一切劳累、担心和恐惧都值得了,至少她的力量起到了作用。
很快,在张娟当班的一天,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准备出院。临走时,她一一和医护人员道别,不断地说着谢谢,言语中有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幸运和感激。
尽管张娟见证了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但是每次的送别,张娟依然想流眼泪,那是一种高兴和激动的冲动。
和丈夫一起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
自认为感性的张娟,却更懂得情感上的克制。
张娟至今记得1月28日,当她把到湖北援助的消息告诉家人时,足足等了两分钟,电话那头的父母才有了回应;出发前,护士长大包小包给她买了一大堆食品,生怕她吃不好;2月1日,是她被分配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天上班,穿好防护服进入病区时,走廊上遇到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向她点头示意,她明白那是在向她说谢谢。
在她的日记里,她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工作内容以及感受。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这段经历。但是即使在这片私密的领地里,她依然表现得十分克制,她说:“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不想被一些负面情绪所主导。”
每次和家人微信视频时,她只是报平安,绝口不提工作上的事情,也不会表露任何情绪上的波动。与家人通话的时间也很短,每次都是她主动挂断电话。
例行公事的报平安,实际上是有着张娟的考量:“一方面,我不想让家人担心我;另一方面,如果我情绪波动太大,肯定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所以,即便张娟心里再有压力和恐惧,她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更不会和家人说,但感动还是从远方的家乡传来。
就在张娟来到荆门市不久,杜宇报名在集宁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张娟突然想到,在家里她很少做家务也很少做饭,这些生活上的事情丈夫都替她代劳,只为让她安心上班。这次援助武汉,杜宇也十分支持她,反倒是婆婆哭着抱着张娟问她:“咱能不能不去?”
成为一家人不长时间里,她们就成了真正的母女,关系融洽。张娟言辞恳切地告诉婆婆:“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责任,那里的医护人员需要我,我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婆婆被打动了,她说:“妈妈支持你!但你保证一定要平平安安地回来!”
婆婆在家等着她,而丈夫通过当志愿者的形式与她并肩在疫情防控一线。想到这一切,张娟内心无比坚定:“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援助武汉。即使贡献不了太多力量,哪怕为患者倒杯水,我也觉得值得。”
前些日子,荆门市一连几天都是雨加雪,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暗中。一天,张娟上早班时发现天空放晴,于是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一轮金色镶边的旭日正在升起,耀眼的光芒射进了医院的每间病房,也洒满了整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龚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