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打好“攻坚战”,拔除网络“杂草”
内蒙古新闻网  20-03-10 21:5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年3月1日起,互联网平台终于迎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施行。曾经耳熟能详的人肉搜索被禁止,流量造假、操纵账号、深度伪造以及网络暴力行为也纷纷被按下停止键。从此,网络将归于清爽化,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浏览免费、海量的信息。

  这项《规定》的施行,对于那些专门从事伪造、流量造假等工作的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是,绝大部分人会为国家网络信息生态治理的举措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在保障公民的权益,也在维护国家的利益。

  互联网的乱象重峦迭生,是大家众所周知且有目共睹的。比如互联网暴力行为,又如黄赌毒现象。这些都是由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给了他们污染网络生态的自由散漫性。当言论自由给他们带来快感,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时,那些文字恐吓,语言辱骂,恶意图片像长了翅膀,满怀恶意地倾入别人的生活。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便有些人并不是有意伤害,但无形之间已影响别人的意念。

  在互联网生态群落里,中国网民规模庞大,但学历高的占比过小,因此要拔除网络生态“杂草”势必是一场“攻坚战”。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治理过程中,对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非常关键,需要形成一个自律体系。同时,网络内容生产者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积极向导性,需负起关键责任。(吴钰)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