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蒙联合报道】逆行手记| 战地歌声
内蒙古新闻网  20-03-12 08:2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在文字里浸泡久了,头晕脑胀,于是下楼“放风”。远远地看见几名轮休的护士,哼着歌从对面走来,打了声招呼,便各自两便了。  

  她们大概会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她们,只知道名字。她们有些人可能是我的微友,给我发的照片,都是穿着防护服的,我不知道她们的“本来面目”。看到她们还算轻松的样子,我心里也有些放松。  

  我见到过她们唱歌的短视频,大概有10几秒钟的样子。唱得很好听。来到荆门市快1个月了,加了有100余名援鄂医护人员的微信,他们有什么信息和故事,都会发给我,成为我写稿的素材。 

  正是因为她们哼歌的举动,让我有了写今天这篇手记的想法。

  3月8日早晨,京山仁和医院的交接班时间,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谢小会,给湖北的护士姐妹们唱了一首《你的眼神》,以此来表达节日的祝福。

谢小会在为“战友”们唱歌。  

  在新冠肺炎治疗点,内蒙古的医护人员和湖北的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要靠语言和护目镜后面的眼神,他们彼此能够看到的,除了防护服上的名字外,也只能是眼睛了。  

  而歌声,在这个时候成了表达“战友”情感的载体之一,胜过万语千言。在“抗疫”一线,无论是武汉还是荆门,无论在上班的车上,还是医院的病房、驻地的宿舍,经常会响起动人的歌声。  

  内蒙古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甚至采用“话疗”的方式,来进行心理治疗,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其中,草原歌曲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歌曲能治病吗?不能。毕竟歌曲不是药物,和治疗本身没有关联。但是,在病房里,患者面对新冠肺炎病毒,心理上十分恐惧,总有“生死未卜”的紧张情绪,并且更多的时候是向更坏的方向考虑病情,更有一些患者自暴自弃,放弃了治疗,一心奔死。这时候,心理安抚便成了治疗的“前奏”。  

  当患者被歌声吸引,开始喜欢一首歌,注意力就会从沮丧、恐惧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医护人员“乘虚而入”,便能够打开患者心结,带动患者进入正式的治疗程序。因此,在实践中,医护人员常常会因势利导,将心理疗法引入医疗实践。  

  湖北的患者听不懂蒙古语,但是他们喜欢蒙古族歌曲。当他们在病痛折磨的烦躁中抬起双眼,看着护目镜后面的关心的眼神,看到防护服上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的名字,听着悠扬舒缓的旋律,很多人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病情。  

  于是,便有了患者治愈出院时,对内蒙古医护人员深深的鞠躬的场景,便有了“战疫”胜利时“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陪你一起看草原”……  

  湖北省疫区,被视为“战场”,医护人员的出行,被看作“出征”。“战场”上不见硝烟,却有生死相搏,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导致数以千计的医护人员感染,能够证明“战斗”的残酷性。

    用白衣做战袍,投身战场,舍生忘死,可谓悲壮。“战地”歌声在紧张的搏杀中响起,为这悲壮增添了必胜的决心和勇气。白衣战士勇敢向前,前方病毒肆虐、无影无形,他们心中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歌声唱给病人,是医疗救治的需要;歌声唱给自己,是激励自己的需要;歌声唱给“战友”,是凝聚力量的需要……此时,歌声已经成为“心理战”的重要武器。  

  历来的战场上,从来不会缺少歌声。  

  二战时,在德军的围困下,列宁格勒音乐厅一直没有停止过演出。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笔,在德军的炮火连天的轰炸下写下了著名的《第七交响曲》。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至今仍广为传唱……  

  如今,“战地”歌声在荆楚大地唱响,鼓舞着士气,振奋着精神,在白衣战士疲惫不堪的时候响起,在他们思念家乡的时候响起,在安抚病人的时候响起……  

  距离疫情结束的时间不会太久了。凯歌奏响时,我们平安回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春)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