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番茄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内蒙古新闻网  20-03-24 18:01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走进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卡拉街村,一排排整齐的扶贫产业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串串硬果番茄长势喜人。

  贫困户秦志远与妻子一起在大棚里忙着给番茄打杈。看到有人来了,他赶紧用手擦了擦汗水前来迎接。

  2016年,秦志远因患肺气肿识别为贫困户。2017年,他依托旗里的菜单式扶贫政策和合作社带动,发展了4栋日光温室。经过两年发展,秦志远尝到了温室大棚的甜头。

  “真的是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我协调贷款,让我有资金建大棚,种上这诱人的西红柿。”秦志远激动地说。

  “蔬菜大棚是我们卡拉街村脱贫致富的基本保障,更为卡拉街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卡拉街村驻村第一书记窦学森介绍说,“秦志远通过种植日光温室大棚,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还成了土专家,指导其他村民和贫困户种植技术。”

  和秦志远一样,南台子乡官村沟村47岁的九组村民李春云,每天天一亮她就来到自家大棚忙活起来。走过一排排长势喜人的秧苗,记者见到了正在给柿子爬蔓的李春云。

  李春云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丈夫的一场病改变了家里的一切。高额的手术费让这个家一贫如洗,丈夫长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没有收入来源,她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要强的李春云不甘心就这样靠着政府的补助生活,2019年她承包了4个大棚,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

  这段时间,她把心血全都放到这4个大棚上,活儿多的时候她就住在棚里,加班加点地干,悉心照料她的柿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茬柿子上市后,承包费、秧苗、肥料等所有的本钱都挣回来了。

  李春云告诉记者:“虽然说种棚挺辛苦的,但是看到钱就感觉不到累了。今年的柿子价钱不错,去年一年的大棚费用都回来了,这一茬除去苗子和肥料就是干挣的了。”

  南台子乡党委书记田久军告诉记者,南台子乡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386个日光温室疫情期间持续向赤峰、锦山城区供给青菜等农副产品,群众“菜篮子”得到保障,贫困户也有了正常收入。

  据了解,南台子乡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占地2500亩,坐落于卡拉街村、官村沟村、大沟村3个村,目前园区日光温室达到386个,其中有18户贫困户自主经营20个日光温室;南园移民小区102户194人置业日光温室21个,对外出租收益18.6万元;南园移民小区6户11人合伙购置日光温室3个,年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

  南台子乡党委书记田久军对脱贫攻坚工作信心满满。他表示,南台子乡党委、政府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融合党建矩阵成网,构建了“1+6+N”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的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格局,使融合党建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掷地有声,集中打造种植、养殖及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实现全乡一、二、三产优化升级,为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凝聚强大合力。(记者 李震宇 特约通讯员 孙伟)


[责任编辑: 杨晓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