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区联席会议开展“需求+资源=项目”清单式服务、“红色业委会”巧解社区“老大难”、社区志愿者认领“微心愿”……民生“小事”皆大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服务百姓生活的探索实践如火如荼。
城市党建工作的难点在于融合基层各方力量,必须要着力破题;城市党建工作的亮点也在基层,唯有共建共治共享方能激发强大动力。
“近年来,敖勒召其镇坚持以党建统领社区治理,以‘一核心三融合’街道社区工作机制为指导,主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区‘和’文化建设,全镇呈现出‘群众和善、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生活和乐’的新图景。”敖勒召其镇党委书记关平说。
以“和”为引,敖勒召其镇依托以“敬和春苑、育和育才、康和赛罕、家和乌兰、智和巴音、韵和满都拉、聚和三段地”为代表的“和”社区党建品牌,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把社会力量的专业化、多元化整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也深度融合了社会组织、居民自治和志愿服务功能。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美好生活正在由向往变为现实。
打破“围墙”走出“围城”
从地域上说,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原本是“一家人”。但长久以来,由于党的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一家人”却坐不到一张桌上。
为突破“瓶颈”、打破“围墙”,敖勒召其镇结合市旗要求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突出共建共治共享、互联互动互促的综合服务理念,通过“365”精细化服务的逐步渗透,凝聚辖区各方资源,充分调动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物业公司、各小区业委会走进社区,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推行“轮值书记”“专职副书记”和“兼职委员”制度,定期召开驻区联席会议,形成“需求+资源=项目”的清单式服务。
小到由一个烤红薯引发的房客与房东间的争执,大到几十万元的婚姻财产纠纷,在敖勒召其镇,“好大姐”调解委员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调解室和流动调解服务站遍布全镇,访客络绎不绝。目前,“好大姐”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超过40人,调解内容由成立之初的婚姻家庭矛盾扩展到抚育赡养、邻里、赔偿、草牧场等纠纷,调解范围也由一个社区延伸至全旗乃至周边省区。
把好事办好,关键是自己带头、发动群众。除“好大姐”调解委员会外,敖勒召其镇还围绕社区“和”文化建设陆续推出了“个私爱心联盟”“老书记工作室”“红色业委”“智慧服务”等一批叫得响、成效实的城市基层党建服务品牌。在党组织引领下,各机关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纷纷走出“围城”,主动认领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格局正在形成,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加普惠、专业的社会服务,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敖勒召其镇全面启动“党群共建,全民参与”小区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利用“地方小,熟人多”的优势,倡议发动辖区党员和群众参与小区值守。倡议发出后,6个城镇社区不断接到居民志愿报名电话,各小区也在以接龙报名的方式壮大队伍,全镇99个小区卡口1700余名居民志愿者、在校学生、在职党员、干部等参与防控,实现值班单位牵头指导,居民主力自治防控,有效助力部门干部精力投入业务最大化,党群联防自治蔚然成风。
结合当下城乡工作重心错时现状,敖勒召其镇党委创新推行“村社联建,互助共赢”城乡融合党建模式,各嘎查村党支部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忙筹备的同时,主动派出和动员“城乡都有家”党员和志愿者35名对口支援城镇社区,新的农村支援城市唱响温暖序曲。
“红色业委”红色“管家”
在赛罕社区,有一个党员占主体的“红色业委会”,业委会成员包括社区党员业主代表、物业公司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小区楼栋长。通过“红色业委议事厅”,召开业主大会、商议小区建设与发展、调解业主和物业公司矛盾,收集民意、监督物业、协助服务等社区管理“难题”迎刃而解。
“一报身份,大家都是党员,就有一种亲近感,有一份共同的责任认同。”赛罕社区红色业委会主任叶崇生说,各方代表在议事协商中始终秉持一个“和”字,邻里和睦,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段时间下来业主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缴费意识明显增强,物业公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区的各项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在叶崇生牵头下,小区28位业主每人出资5000元、建立18个机动车车棚、10个电动车充电棚、580米院墙网围栏。
“红色业委会”正在成为赛罕社区居民群众、广大业主的红色“管家”。2019年,赛罕社区物业费收取率由往年的不足60%提升至85%以上,小区绿化、硬化、公共设施不完备等“陈年旧账”得以解决,社区居民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为此,敖勒召其镇整合党建资源,组建“红色业委议事厅”,建立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党员楼栋长”四方协商议事机制,协商解决矛盾问题,集聚共治合力。同时,由社区党支部牵头,进行双向动员,一方面动员党员到各业委会任职,另一方面动员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负责人及成员积极加入党组织,使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都成为社区的工作队,将社区党建工作直接延伸到小区及物业,提升居民自治服务能力。
“物业管理不只是业委会的事情。社区党组织既然是社区工作的引领者,就要主动发挥作用,积极作为,促成小区物业服务的良性运行。”敖勒召其镇党委组织委员盛良玉表示,
“红色业委会”在着力解决小区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重点问题,促进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出了基层“红色细胞”的“粘合剂”作用。
多元服务多重关爱
“因争用广场舞场地而起的一点小争执,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大矛盾。”在乌兰社区“老书记工作室”高光智的办公桌上,贴着一张“排舞表”,时间分段、人群分类,社区活动场地使用一目了然。而“排舞表”的最上方,则是三个大字——“和为贵”。
乌兰社区成立于2005年,社区总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6个居民小区,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群众,是一个典型的农牧民转移安置的城郊结合社区,被外界称为“小小联合国”。社区群众来源广、文化差异大导致服务管理难度相对比较大。乌兰社区党支部针对这一特殊情况,以支部引领、党员牵头、群众参与,组建成立“老书记工作室”,把政府大包大揽的事务交由居民处理,逐步实现各类事务由“社区管”向“大家管”的转变。
“在这里,老年人可享受日间托管、助餐、午间休息等为老服务。也可通过电话订餐,由我们的工作人员送餐并开展上门服务。”赛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于2017年由鄂托克前旗民政局、敖勒召其镇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行。2018年继续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面、提升服务质量,为赛罕社区、巴音社区、育才社区、满都拉社区、乌兰社区、春苑社区等6个社区60周岁以上失独、失能、空巢、残疾等1400位老年人提供93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其中585元可以根据老年人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助餐、理发等6个项目。
为群众办实事,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社区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居民需求日益多元的现状,敖勒召其镇通过注册培训专业社区社会组织,协助和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承接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和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形成社区点单、社会组织及社区从业人员或居民接单竞单、支部审单签单、(交由)社会组织(社工)办单、最后由监委会和居民评单、支部结单的“六单”服务模式,为老年人多元养老、在职人员业余充电、社区儿童校外辅导等方面提供专业化高质量服务,以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差异需求。
同时,敖勒召其镇通过吸纳社区长期从业人员和社会热心力量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为社会爱心力量搭建释放平台,组织开展人文宣传引导、义务授课讲座、环境提升整治、文化活动组织、居民组织带领、纠纷化解调解等志愿服务,有效破解社区服务“力量单一”之难和“专业不足”之困。
(记者王玮 马利军 张晓红)